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第七節解析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七節」原文
這里一方面是對《論語?陽貨》所記“陽貨欲見孔子”(17?1)一章的補充說明;另一方面又是對孔子所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的進一步發揮。
所謂“脅肩謅笑”,就是“巧言令色”。包括子路所不理解的那種“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都是類似的行徑。說穿了,就是兩個字--虛偽!
說到虛偽,那可就真是一個說不清道不明的話題了。一方面,它是“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世上幾乎找不到什么人不深惡痛絕,把它作為人類的惡行敗德而加以口誅筆伐。也就是說,似乎是一個勿需討論的問題了。但另一方面,我們又分明感覺到自己隨時隨地都生活在虛偽的包圍之中,世上幾乎就找不到什么沒有虛偽存在的凈土。所以,這似乎又是一個很有必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正是這兩個方面的二律背反使“虛偽”突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不僅令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而且個圣賢們也困惑不已,所以有反復論述。(僅僅關于“巧言令色”的論述,在《論語》中就有三次,分別見于《學而》、《公冶長》、《陽貨》三篇。)
至于孟子在這里為什么又說到這個話題,則是從“謅媚”引起的。因為學生公孫丑提到為什么不主動去拜見諸侯的問題,孟子在回答時說到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方面是像段干木、泄柳那樣,過于清高,過于孤芳自賞,似平也沒有必要。因為儒者凡事反對走極端,而主張中正平和、恰如其分。另一方面就說到謅媚的問題了。雖然他這里沒有明說,但我們可以揣測到,他所指的“脅肩謅笑”之徒,正是那些逢迎、巴結各國諸侯的縱橫術士們。而這些人,因為是他反復鞭撻的對象,這里也就沒有明說了。
從謅媚到虛偽,或者換句話說,謅媚本身也就是虛偽。有人說:“虛偽及欺詐產生各種罪惡。”有人說得更為干脆:“虛偽乃罪惡之源!”
問題還是在于,認識到這些以后,我們又拿什么來與之較量,怎樣來清除這人類的“罪惡之源”呢?
這恐怕就不是能夠“畢其功于一役”,甚而至于“畢其功于一代”的事了吧。
公孫丑問曰:“不見諸侯,何義?”
孟子曰:“古者不為臣不見。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內,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見矣。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大夫有賜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則往拜其門。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當是時,陽貨先,豈得不見?曾子曰:‘脅肩諂笑,病于夏畦。’子路曰:‘未同而言,觀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觀之,則君子之所養可知已矣。”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