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滕文公章句下第四節解析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四節」原文
這里實際上牽涉到兩個方面的問題?! ∫粋€還是當受不當受的問題。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只要是正當的,再多也可以接受;如果不正當,再少也不應該接受。這就涉及到我們今天一些經濟案件的問題了。比如說某項技術發明或新產品開發之類的成果收人問題,新聞媒介時有披露,其癥結點在就在于當事人的巨額收入是“如其道”還是“非其道”。如果是“如其道”,那再多也不應該有問題(當然要按有關規定上稅等等),如果是“非其道”,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里的界限是很清楚的。 問題倒是在于,誰來認定是“如其道”還是“非其道”呢?混亂也正是出在這里,往往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這大概就需要多多頒布法規了吧。回到孟子的說法,我們看到,他在這里的觀點與孔子所謂“如利思義”(《論語?憲問》或“見得思義”(《論語?季氏》)的觀點以及他自己“當辭則辭,當受則受”的實際做法(見《公孫丑下》4?3)都是一致的。說到底,還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坝械馈本褪恰叭缙涞馈保盁o道”就是“非其道”。
本章牽涉的另一個方面是動機與效果的關系問題。
在這一點上,孟子同樣采取了他一貫的推謬手法,把論辯對手推到荒唐的境地,使之不得不承認錯誤,從而證實了自己觀點的正確性。
在我們今天看來,他們師生之間所談論的這個問題并不復雜.學生彭更是從動機來看問題,解決問題。孟子則是從實際功績,也就是效果方面來看問題,解決問題。有點近似于我們今天說不聽大話、空話,只看工作實績。
當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動機與效果的問題是一對哲學范疇。我們的觀點是二者的統一,也就是主觀動機與客觀效果統 一:無論你是共。辦了錯事,還是做好事的“動機不純”,都是反對的。
只不過,面對生活與工作的實踐,不可能事事都能做到二者的統一。在這種情況下,恐怕還是應該主要看實績,也就是“食功”而“非食志”了吧。
彭更問曰:“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于諸侯,不以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曰:“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
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羨補不足,則農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學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
曰:“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
曰:“子何以其志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曰:“食志。”
曰:“有人于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曰:“否。”
曰:“然則子非食志也,食功也?!?/p>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