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給丁玲同志注釋及譯文
-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①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壁上紅旗飄落照②,西風漫卷孤城③。保安人物一時新④。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⑤。 纖筆一枝誰與似⑥?
三千毛瑟精兵⑦。陣圖開向隴山東⑧。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⑨。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新觀察》一九八〇年第七期。
【注釋】
① 丁玲(1904—1986),現代女作家,原名蔣偉,字冰之,湖南臨澧人。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主編左聯機關刊物《北斗》。1936年赴陜北,曾任《解放日報》副刊主編,陜甘寧邊區文協副主任等。代表作有《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等。
② 壁,這里指城墻。落照,夕陽。這句是說,城頭上紅旗在夕陽中飄揚。
③ 孤城,即指保安城。
④ 保安,舊縣名,在陜西西北部,鄰接甘肅。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曾駐在這里(后移往延安)。為紀念1936年4月在與國民黨軍作戰中光榮犧牲的紅二十八軍軍長、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者劉志丹,改名志丹縣。
⑤ 洞,窯洞。這兩句記中共中央宣傳部設宴招待丁玲之事。毛澤東和周恩來、張聞天等中央領導人都出席了這次宴會。
⑥ 纖筆,纖細的筆。誰與似,誰與之相似?即誰或什么可以與之相提并論。
⑦ 毛瑟,槍支名。德國威廉·毛瑟、彼德·毛瑟兄弟所設計,毛瑟工廠所制造的步槍、手槍,在當時很有名。按孫中山先生在1922年8月24日《與報界的談話》中說:“常言謂:一支筆勝于三千毛瑟槍。”以上二句用為典故,盛贊丁玲,亦體現了黨對革命文化工作的重視。
⑧ 陣圖,古代軍隊作戰的隊列圖。這里借指戰役計劃。隴山,六盤山南段的別稱。在陜西隴縣西北,延伸于陜西、甘肅兩省邊境。南北走向,延長約100公里,海拔2000米左右。山勢陡峭。是渭河平原與隴西高原的分界。這句是說,軍事地圖上的作戰計劃已開始實施,部隊向隴山以東地區開進。按當時紅軍主力的戰略指向———西安地區,即在隴山之東。
⑨“昨天”二句,贊揚丁玲以一文弱女性而投身于艱苦的軍旅戰斗生活。構思可參看金代周昂《北行》詩二首其二:“競夸新戰士,誰識舊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