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_后唐列傳十七部分譯文
-
查閱典籍:《舊五代史》——「舊五代史·后唐列傳十七」原文
李建及,許州人。原姓王,父親叫王質。李建及年輕時在李罕之手下做奴仆,光啟年中,李罕之到晉陽拜見武皇,挑選了一百名驍勇的部下獻給武皇,李建及在其中。后來因立功任武職,主管義兒軍,并賜給姓名。天祐七年(910),改任匡衛(wèi)軍都校。柏鄉(xiāng)之戰(zhàn),梁將韓京力追擊周德威到高邑南邊的野河上,鎮(zhèn)州、定州的士兵把守著橋道,韓京力選精兵先奪取橋道。唐莊宗站在高處望去,見鎮(zhèn)州、定州士兵快守不住了,就對李建及說“:如敵軍過橋,就會勢不可擋,你有什么辦法嗎?”李建及在自己部隊中選了二百人,橫槍大喊,抗御梁軍,將他們阻止在橋下。二月,晉軍攻打魏州,魏人夜里出來襲擊晉軍營地,李建及設下埋伏等待,切斷他們的回路,全部消滅了他們。劉尋阝在莘縣扎營時,一個多月不出戰(zhàn),突然一天發(fā)兵攻打鎮(zhèn)州、定州的晉軍營地,晉軍軍中混亂,李建及率一千多銀槍勁兵趕去,擊敗梁軍,追擊到他們的營地。元城之戰(zhàn),李建及帶頭沖鋒陷陣,授天雄軍教練使。八月,任遼州刺史。
天祐十四年(917),隨從莊宗在幽州攻擊契丹,打敗了他們。十二月,隨從攻打楊劉,從早上到中午,梁軍環(huán)城拒守,李建及親自背負蘆葦填塞溝塹,率先登梯,遂攻下城壘。胡柳之戰(zhàn),前軍停滯不前,將近天黑,梁軍登上土山,李建及一戰(zhàn)就奪下陣地。這時莊宗想收軍回營,明早決戰(zhàn)。李建及橫槍擋著莊宗說“:敵人大將已死,乘此機會容易攻擊,您只管上山,看我殺敵!”即帶銀槍效節(jié)軍大喊奮擊,三軍士氣倍增,于是晉軍又振作起來,以軍功授檢校司空、魏博內外衙都將。
天祐十六年(919),梁將賀瑰攻打德勝南城,用竹索把十多艘戰(zhàn)船系住,扼斷航路,晉軍不能渡河。城中箭石將要用完,守城將領氏延賞很危急,莊宗下令在軍門堆積帛絹,招募能擊破敵船的人。有個叫馬破龍的擺渡人,善于游水,令他去見氏延賞,氏延賞說:“十分危急了,危在旦夕了。”這時滿河都是船,流矢像雨點般密集,李建及披了很厚的鎧甲,拿著武器喊道“:哪能在這衣帶寬的水面上讓敵人這樣猖狂!”用二只船裝滿甲士,都拿短兵器和斧頭,直接抵近梁軍的戰(zhàn)艦,砍斷竹索,又讓上流放甕,堆上柴草,順流放火,攻打敵艦。不一會兒,煙火騰熾,梁軍砍斷纜繩逃走,李建及才進入南城,賀瑰解除圍城而去。這年十二月,和梁將王瓚在戚城交戰(zhàn),李建及手受傷,莊宗脫下衣服金帶賞給他。
李建及有膽量,慷慨不群,臨陣治軍,意氣雄壯。自莊宗到魏州,李建及都總內外衙銀槍效節(jié)帳前親軍。善于統(tǒng)御部下,所得到的賞賜都分給部下,很得軍心。又屢立戰(zhàn)功,雄勇超群,讒言小人忌妒他。這時宦官韋令圖監(jiān)理李建及的軍隊,常在莊宗跟前說:“李建及把家財突然散發(fā)出去,他的志向目標不小,不可讓他掌管衙兵。”莊宗因而猜疑他。李建及生性忠誠,雖知道有人陷害他,仍不改他的操守。
天祐十七年(920)三月,授代州刺史。八月,與李存審赴河中,解除同州的圍困。李建及年少時遇禍亂,長久作戰(zhàn),被箭石擊傷,身體沒一處完整的地方,還因有功受猜疑,內心郁悶。這一年,死于太原,終年五十七歲。
王思同,幽州人。父親王敬柔,歷任瀛、平、儒、檀、營五州刺史。王思同的母親就是劉仁恭的女兒,所以王思同起初在劉仁恭手下當帳下軍校。遇上劉守光在大安山攻打劉仁恭,王思同帶部下士兵投奔太原,當時十六歲,武皇任他為飛騰指揮使。跟從莊宗平定山東,多次主管各軍。
王思同性格疏放,稍通文字,喜做詩,與人唱和,自稱薊門戰(zhàn)客。魏王李繼岌把他當兒子看待。這時呂知柔在興圣宮做事,比較有權,王思同心中不平。呂知柔寫《終南山》一詩,末句有“頭”字,王思同和道:“料伊直擬沖霄漢,賴有青天壓著頭。”他寫的詩句,都如此類。每次出征,必在興圣宮使明宗帳下當差,然而在同光朝,官位只當?shù)洁嵵荽淌贰C髯谠谲娭袝r,一直了解他,即皇帝位后,用為同州節(jié)度使,沒多久,移鎮(zhèn)隴右。
王思同愛好文士,無論賢與不肖,必在館舍招待送給錢物,每年花費幾十萬。在秦州多年,邊疆百姓得到實惠,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平安相處。長興元年,入朝廷,在中興殿進見。明宗問秦州邊事,答道:“秦州和吐蕃相鄰,蕃部常違犯法度。我設法招撫懷柔,沿邊境設置營寨四十多所,控制要害。每當蕃人交易、飲食到邊界上,要他們交出武器。”用手指畫秦州山川要害控制處。明宗說“:有人說王思同不管事,怎么能做到這樣呢!”這時兩川叛亂,明宗想使用他,暫且留在身邊,所以授右武衛(wèi)將軍。八月,授西南面行營馬步軍都虞候。九月,任京兆尹、西京留守。討伐川蜀地時,任先鋒指揮使。石敬瑭入大散關時,王思同恃勇先入劍門,大軍沒有相繼跟上,又被董璋軍隊趕出來。石敬瑭回師時,王思同因曾攻下劍門之功,移鎮(zhèn)山南西道。三年,東西兩川交戰(zhàn),明宗擔心如合并到一人手中,朝廷更難制服,密詔要王思同分析形勢,乘兩川有間隙用兵,事情還沒實行,董璋就失敗了。八月,再次任京兆尹兼西京留守。
這時潞王李從厚鎮(zhèn)守鳳翔,和他相鄰,潞王不接受朝廷旨令,寫信給秦、涇、雍、梁、..各地主帥,說:“賊臣搞亂朝政,趁先帝病重時,謀害秦王,迎立嗣君,自己掌握權力,以致殘害骨肉,動搖國家。我擔心先人創(chuàng)立的基業(yè),忽然坍塌,所以發(fā)誓入朝廷以便清除君王旁邊奸賊,事情完成后,病退回藩。然而藩邸一直貧困,兵力又少,希望國士們共同救濟國難。”令小伶安十十帶五弦妓見王思同,讓他取樂并勸說他。又令軍校宋審溫出使到雍州,如不聽從命令,便獨自行事。又令推官郝昭、府吏朱延繧發(fā)檄文起兵。碰上副部署藥彥稠來到,宴會沒停,而妓女、使者正好前來,便關在獄中。藥彥稠請求殺宋審溫,押送郝昭去朝廷。這時王思同已派兒子到朝廷說事,朝廷嘉獎他,便任王思同為鳳翔行營都部署,在扶風起軍營。
三月十四日,與張虔釗在岐下會兵進攻鳳翔,攻城戰(zhàn)梯和沖車大量聚集。十五日,收取東西關城,城中戰(zhàn)備不充分,但死力抵抗,外兵死傷的占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十六日,又進攻鳳翔府城,潞王登上城墻哭著對城外人說話,聽的人很可憐他。張虔釗生性狹隘,天亮在西南用兵,和都監(jiān)一起砍殺人以督促軍士,軍士都罵他們,反過來攻打張虔釗,張虔釗躍馬避開。這時羽林指揮使楊思權帶軍隊從西門先入城,王思同不知道,還在督促士兵登城。一會兒嚴衛(wèi)指揮使尹暉喊道:“西城軍已進城受賞了,軍士可以脫去甲衣!”丟棄甲仗的聲音振動天地。中午,亂軍全都會合,涇州張從賓、..州康福、河中安彥威都逃走。十七日,王思同和藥彥稠、萇從簡都到長安,劉遂雍閉關不接納,于是奔往潼關。
二十二日,潞王到昭應,前鋒綁著王思同獻上。潞王對左右的人說“:王思同計謀與時事不合,然而對所尊奉的主人很盡心,也很可嘉的。”對趙守鈞說:“思同是你的故人,可以到路上迎接他,表達我的安慰之意。”王思同到,潞王責備他說“:賊臣傾覆我們國家,殘害骨肉,不是我弟弟的過錯。我從岐山起兵,只為殺一二個賊臣,你怎么在兩者之間動搖不定,多次誤我的事,今日之罪可以逃脫嗎?”王思同說:“我出身行伍,受先朝爵位任命,秉持旄鉞,歷任重要藩鎮(zhèn)官職,最終沒有顯著的功勞報答特殊的待遇。我不是不知道攀龍附鳳就會多福,扶衰救弱就會添禍,只怕死了以后沒臉見先帝。用鮮血祭鼓用骨肉肥地,是被俘者的常分。”潞王聽了變了臉色,慢慢對他說“:暫且休息吧。”潞王想起用他,但楊思權之類羞見王思同,多次告訴劉延朗,說“:王思同不可留,否則將會失去軍心。”又潞王進入長安時,尹暉得到了王思同家全部財產和妓女,所以特別害怕王思同,對劉延朗多次提到此事。趁潞王醉了時,不向上報告,就殺了王思同及其兒子王德勝。潞王醒了后,召見王思同,左右的人報告說已殺掉。潞王對劉延朗發(fā)怒,多日嘆惜。漢高祖即位后,下詔贈侍中。
李建及,許州人。本姓王,父質。建及少事李罕之為紀綱,光啟中,罕之謁武 皇于晉陽,因選部下驍勇者百人以獻,建及在籍中。后以功署牙職,典義兒軍,及 賜姓名。天祐七年,改匡衛(wèi)軍都校。柏鄉(xiāng)之役,汴將韓勍追周德威至高邑南野河上, 鎮(zhèn)、定兵扼橋道,韓勍選精兵先奪之。莊宗登高而望,鎮(zhèn)、定兵將衄,謂建及曰: “如賊過橋,則勢不可遏,卿計若何?”建及于部選士二百,挺槍大噪,御汴軍, 卻之于橋下。二月,王師攻魏,魏人夜出犯我營,建及設伏待之,扼其歸路,盡殪 之。劉鄩之營莘縣,月余不出,忽一旦縱兵攻鎮(zhèn)、定之營,軍中騰亂,建及率銀槍 勁兵千人赴之,擊敗汴軍,追奔至其壘。元城之戰(zhàn),建及首陷其陣,授天雄軍教練 使。八月,遷遼州刺史。十四年,從擊契丹于幽州,破之。十二月,從攻楊劉,自 寅至午,汴軍嬰城拒守,建及自負葭葦堙塹,率先登梯,遂拔之。胡柳之役,前軍 逗撓,際晚,汴軍登土山,建及一戰(zhàn)奪之。莊宗欲收軍,詰朝合戰(zhàn)。建及橫槊當前, 曰:“賊大將已亡,乘此易擊,王但登山,觀臣破賊!”即引銀槍效節(jié)大呼奮擊, 三軍增氣,由是王師復振,以功授檢校司空、魏博內外衙都將。
十六年,汴將賀瑰攻德勝南城,以戰(zhàn)船十余艘,竹笮維之,扼斷津路,王師不 得渡。城中矢石將盡,守城將氏延賞危急,莊宗令積帛軍門,召能破賊船者。津人 有馬破龍者,能水游,乃令往見延賞,延賞言:“危窘極矣,所爭晷刻。”時棹船 滿河,流矢雨集,建及被重鎧,執(zhí)槊呼曰:“豈有一衣帶水,縱賊如此!”乃以二 船實甲士,皆短兵持斧,徑抵梁之戰(zhàn)艦,斧其笮;又令上流具甕,積薪其上,順流 縱火,以攻其艦。須臾,煙焰騰熾,梁軍斷纜而遁;建及乃入南城,賀瑰解圍而去。 其年十二月,與汴將王瓚戰(zhàn)于戚城,建及傷手,莊宗解御衣金帶賜之。
建及有膽氣,慷慨不群,臨陣鞠旅,意氣橫壯,自莊宗至魏州,建及都總內外 衙銀槍效節(jié)帳前親軍,善于撫御,所得賞賜,皆分給部下,絕甘分少,頗洽軍情。 又累立戰(zhàn)功,雄勇冠絕,雌劣者忌讒之。時宦官韋令圖監(jiān)建及軍,每于莊宗前言: “建及以家財驟施,其趨向志意不小,不可令典衙兵。”莊宗因猜之。建及性既忠 藎,雖知讒構,不改其操。
十七年三月,授代州刺史。八月,與李存審赴河中,解同州之圍。建及少遇禍 亂,久從戰(zhàn)陣,矢石所中,肌無完膚,后有功見疑,私心憤郁。是歲,卒于太原, 時年五十七。
石君立,趙州昭慶人也,亦謂之石家財。初事代州刺史李克柔,后隸李嗣昭為 牙校,歷典諸軍。夾城之役,君立每出挑戰(zhàn),壞汴軍柵壘,俘擒而還。八年,與汴 軍戰(zhàn)于龍化園,敗之,獲其大將卜渥以獻。嗣昭每出征,俾君立為前鋒,敵人畏之。 王檀之逼晉陽也,城中無備,安金全驅市人以登陴,保聚不完。時莊宗在魏博,救 應不暇,人心危懼,嗣昭遣君立率五百騎,自上黨朝發(fā)暮至。王檀游軍扼汾橋,君 立一戰(zhàn)敗之,徑至城下,馳突斬擊,出入如神,大呼曰:“昭義侍中大軍至矣!” 是夜入城,與安金全等分出諸門擊殺于外,遲明,梁軍敗走。十七年,將兵屯德勝。 時汴軍自滑州轉餉以給楊村寨,莊宗親率騎軍于河外,循岸而上,邀擊之。汴人距 楊村五十里,于河曲潘張村筑壘以貯軍儲,莊宗令諸軍攻之。汴人設伏于要路,逆 戰(zhàn)偽敗,王師乘之,蹙入壘門,梁伏兵起,因與血戰(zhàn)。君立與鎮(zhèn)州大將王釗陷入賊 壘,時諸將部校陷賊者十余人,君立被執(zhí),送于汴。梁祖素知其驍勇,欲用之為將, 械而下獄。久之,梁主遣人誘之,君立曰:“敗軍之將,難與議勇,如欲將我,我 雖真誠效命,能信我乎?人皆有君,吾何忍反為仇人哉!”既而諸將被戮,尚惜君 立不之害。同光元年,莊宗至汴前一日,梁主始令殺之。
高行珪,燕人也。家世勇悍,與弟行周俱有武藝,初仕燕為騎將,驍果出諸將 之右。燕帥劉守光僭逆不道,莊宗令周德威征之,守光大懼,以行珪為武州刺史, 令張犄角之勢。時明宗將兵助德威平燕,俄聞行珪至,率騎以御之。明宗諭以逆順 之理,行珪乃降。守光將元行欽在山北,聞行珪有變,即率部下軍眾以攻行珪。行 珪遣弟行周告急于周德威,德威命明宗、李嗣本、安金全將兵援之。明宗破行欽于 廣邊軍,行欽亦降。尋以行珪為朔州刺史,歷忻、嵐二郡,遷云州留后。天成初, 授鄧州節(jié)度使,尋移鎮(zhèn)安州。行珪性貪鄙,短于為政,在安州日,行事多不法。副 使范延策者,幽州人也,性剛直,累為賓職,及佐行珪,睹其貪猥,因強諫之,行 珪不從。后延策因入奏,獻封章于闕下,事有三條:一請不禁過淮豬羊,而禁絲綿 匹帛,以實中國;一請于山林要害置軍鎮(zhèn),以絕寇盜;一述籓侯之弊,請敕從事明 諫諍之,不從,令諸軍校列班廷諍。行珪聞之,深銜之。后因戍兵作亂,誣奏延策 與之同謀,父子俱戮于汴,聞者冤之。未幾,行珪以疾卒。詔贈太尉。
張廷裕,代北人也。幼事武皇于云中,從平黃巢,討王行瑜,自行間漸升為小 將。莊宗定魏,補天雄軍左廂馬步都虞候,歷蔚、慈、隰三州刺史。同光三年,除 新州節(jié)度使。塞上多事,廷裕無控制之術,邊鄙常聳。天成三年,卒于治所。詔贈 太保。
王思同,幽州人也。父敬柔,歷瀛、平、儒、檀、營五州刺史。思同母即劉仁 恭之女也,故思同初事仁恭為帳下軍校。會劉守光攻仁恭于大安山,思同以部下兵 歸太原,時年十六,武皇命為飛騰指揮使。從莊宗平定山東,累典諸軍。
思同性疏俊,粗有文,性喜為詩什,與人唱和,自稱薊門戰(zhàn)客。魏王繼岌待之 若子。時內養(yǎng)呂知柔侍興圣宮,頗用事,思同不平之。呂為終南山詩,末句有“頭” 字,思同和曰:“料伊直擬沖霄漢,賴有青天壓著頭。”其所為詩句,皆此類也。 每從征,必在興圣帳下,然同光朝,位止鄭州刺史。明宗在軍時,素知之,即位后, 用為同州節(jié)度使,未幾,移鎮(zhèn)隴右。思同好文士,無賢不肖,必館接賄遺,歲費數(shù) 十萬。在秦州累年,邊民懷惠,華戎寧息。長興元年,入朝,見于中興殿。明宗問 秦州邊事,對曰:“秦州與吐蕃接境,蕃部多違法度。臣設法招懷,沿邊置寨四十 余所,控其要害。每蕃人互市、飲食之界上,令納器械。”因手指畫秦州山川要害 控扼處。明宗曰:“人言思同不管事,豈及此耶!”時兩川叛,欲用之,且留左右, 故授右武衛(wèi)將軍。八月,授西南面行營馬步都虞候。九月,遷京兆尹、西京留守。 伐蜀之役,為先鋒指揮使。石敬瑭入大散關。思同恃勇先入劍門,大軍未相繼,復 被董璋兵逐出之。及敬瑭班師,思同以曾獲劍門之功,移鎮(zhèn)山南西道。
三年,兩川交兵,明宗慮并在一人,則朝廷難制,密詔思同相度形勢,即乘間 用軍,事未行而董璋敗。八月,復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時潞王鎮(zhèn)鳳翔,與之鄰境, 及潞王不稟朝旨,致書于秦、涇、雍、梁、邠諸帥,言:“賊臣亂政,屬先帝疾篤, 謀害秦王,迎立嗣君,自擅權柄,以致殘害骨肉,搖動籓垣。懼先人基業(yè),忽焉墜 地,故誓心入朝,以除君側,事濟之后,謝病歸籓。然籓邸素貧。兵力俱困,欲希 國士,共濟急難。”乃令小伶女十人以五弦技見思同,因歡諷動,又令軍校宋審溫 者,請使于雍,若不從命,即獨圖之。又令推官郝昭、府吏硃延乂以書檄起兵。會 副部署藥彥稠至,方宴,而妓、使適至,乃擊之于獄。彥稠請誅審溫,拘送昭赴闕。 時思同已遣其子入朝言事,朝廷嘉之,乃以思同為鳳翔行營都部署,起軍營于扶風。
三月十四日,與張虔釗會于岐下,梯沖大集。十五日,進收東西關城,城中戰(zhàn) 備不完,然死力御捍,外兵傷夷者十二三。十六日,復進攻其城,潞王登陴泣諭于 外,聞者悲之。張虔釗性褊,詰旦,西南用軍,與都監(jiān)皆血刃以督軍士,軍士齊詬, 反攻虔釗,虔釗躍馬避之。時羽林指揮使楊思權引軍自西門先入,思同未之知,猶 督士登城。俄而嚴衛(wèi)指揮使尹暉呼曰:“西城軍已入城受賞矣,軍士可解甲!”棄 仗之聲,振動天地。日午,亂軍畢集,涇州張從賓、邠州康福、河中安彥威皆遁去。 十七日,思同與藥彥稠、萇從簡俱至長安,劉遂雍閉關不內,乃奔潼關。
二十二日,潞王至昭應,前鋒執(zhí)思同來獻。王謂左右曰:“思同計乖于事,然 盡心于所奉,亦可嘉也。”顧謂趙守鈞曰:“思同爾之故人,可行迓之于路,達予 撫慰之意。”思同至,潞王讓之曰:“賊臣傾我國家,殘害骨肉,非予弟之過。我 起兵岐山,蓋誅一二賊臣耳,爾何首鼠兩端,多方誤我,今日之罪,其可逃乎!” 思同曰:“臣起自行間,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鉞,累歷重籓,終無顯效以答殊遇。 臣非不知攀龍附鳳則福多,扶衰救弱則禍速,但恐瞑目之后,無面見先帝。釁鼓膏 原,縲囚之常分也。”潞王為之改容,徐謂之曰:“且憩歇。”潞王欲用之,而楊 思權之徒恥見其面,屢啟劉延朗,言“思同不可留,慮失士心。”又,潞王入長安 時,尹暉盡得思同家財及諸妓女,故尤惡思同,與劉延朗亟言之。屬王醉,不待報, 殺思同并其子德勝。潞王醒,召思同,左右報已誅之矣。潞王怒延朗,累日嗟惜之。 及漢高祖即位,詔贈侍中。
索自通,字得之,太原清源人也。父繼昭,以自通貴,授國子監(jiān)祭酒致仕。自 通少能騎射,嘗于山墅射獵,莊宗鎮(zhèn)太原時,遇之于野,訊其姓名,即補右番直 軍使。后因從獵,射中走鹿,轉指揮使。佐周德威攻燕軍于涿州,擒燕將郭在鈞。 從莊宗定魏博,改突騎指揮使。明宗即位,自隨駕左右?guī)R軍都指揮授忻州刺史。 歲余召還,復典禁兵,領韶州刺史,出為大同軍節(jié)度使。累歲移鎮(zhèn)忠武,改京兆尹、 西京留守。楊彥溫據(jù)河中作亂,自通率師討平之,授河中節(jié)度使。尋自鄜州入為右 龍武統(tǒng)軍。初,自通既平楊彥溫,代末帝鎮(zhèn)河中,臨事失于周旋,末帝深銜之。 《通鑒》:自通至鎮(zhèn),承安重誨指,籍軍府甲仗數(shù)上之,以為從珂私造,賴王德妃 居中保護,從珂由是得免。及末帝即位,自通憂悸求死。清泰元年七月,因朝退涉 洛,自溺而卒。
子萬進,周顯德中,歷任方鎮(zhèn)。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 青衫匹馬萬人呼,幕府當年急急符
-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
- 日落沙明天倒開,波搖石動水縈回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 俯皇都之宏麗兮,瞰云霞之浮動
-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