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離婁章句上第十四節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四節」原文
孟子舉了冉求的例子,冉求為季氏掠奪財富,肯定不是最佳行為方式,所以孔子要弟子們鳴鼓而攻之。此段記載見《論語·先進》。這個故事是說,冉求是隨孔子周游列國的學生之一,先于孔子返魯,擔任季氏的家臣。在《論語·公冶長》第八節中,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就對冉求有過評價,認為他不知“仁”。此節孔子對他的批評則是落在“過猶不及”上,即幫助季氏太過分了,而幫助人民則不及,認識大局不及,實行“仁”不及。也就是說,“過猶不及”的毛病在冉求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因此其他的學生們完全可以批評他、不敬他、攻擊他、聲討他。這是孔子拿冉求與子路比較,而對其他學生的一種批評。這也就是孔子的對最佳行為方式的描述,以及孔子的一種價值觀。
自夏啟王天下以后,歷朝歷代的各國的統治者莫不想使自己的國家民富國強,然而他們的思想觀念只有一個,即依靠自身強大的武力來使自己更加富裕,使自己的國家更加富裕,這就使人類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只有周文王是依靠愛民政策而贏得了民心,從而使周武王能輕易地取得天下。周文王的這些思想以及所作所為,就是后來的老子所說的:“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道德經·六十八章》)”既然以慈愛來對待人,那么,即使是善于作將帥的人也不輕易動武;因為戰爭的目的一是侵略,一是抵抗侵略。侵略不是慈愛,抵抗侵略也要懷著慈愛的態度,不以殺人為目的。這個意思老子在前面說過:“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道德經·三十一章》)”如果在抵抗侵略的戰爭中也失去了慈愛之心,那就與侵略戰爭一樣了。而且,善于戰斗的人不輕易發怒;這是因為人一發怒就容易沖動,就容易失去理智,而失去理智則就可能失去慈愛,也就不可能取得勝利。
后來的孫子在《孫子兵法·謀攻》中也表達出這種思想:“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也就是說,不進行戰爭而使天下歸服,才是治理人民的最上等典范。
孟子曰:“求也為季氏宰,無能改于其德,而賦粟倍他日??鬃釉唬骸蠓俏彝揭?,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纱擞^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棄于孔子者也。況于為之強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p>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
- 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
- 嘆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
- 君在天一涯,妾身長別離
- 白頭燈影涼宵里,一局殘棋見六朝
- 燕子不曾來,小院陰陰雨
- 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