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離婁章句上第七節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離婁章句上第七節」原文
本章緊接上章,孟子因此接著說:“天下有了正常的道路,小的規律就服從于大的規律,有小賢的人就服從于大賢的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太陽有東升西落這樣的大的規律,因此作為一個人的規律就是小的規律,而小的規律是要服從大的規律的。因此,有小賢的人就服從于大賢的人。
“天下失去了正常的道路,力量小的就服從于力量大的,勢力弱的就服從于勢力強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弱肉強食不是正常的道路和規律。雖然“這兩種情況,都是天意。”但是“順從天意的就能生存,違背天意的就要滅亡。”所以孟子下結論說:“現今小國效法大國,但卻恥于接受大國的指令,這就好比學生恥于聽命于老師一樣。如果以之為恥,就不如效法周文王。效法周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定能夠掌握天下的治理權。”因此孟子接著又舉《詩經》上例說,殷朝由于商紂王的殘暴而失去了天下,是商紂王違背了天意,既然如此,就要順從天意而穿上周朝的服裝,不穿上周朝服裝而裸體在京城,也是無濟于事的。
然后孟子又援引孔子的話說:“仁愛不是用數量眾多來衡量的,如果國家君主喜好仁愛,那就天下無敵。”這句話很有意思,但一直沒有人能真正弄懂。孔子是在諸侯割據、天下大亂時說的這個話,當時的情景如同現在的世界形勢一樣,各國各自為政,每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都首先要愛護自己國家的人民,而不管甚至不顧別的國家的人民的生死以及利益問題,這樣就會引起國與國之間的矛盾。按孔子、孟子的思想,不能因為自己國家的民眾多而不管不顧別國人民的生死,應該以仁愛天下所有人民為本,才能無敵于天下。也就是說,尊重所有人、仁愛所有人、人人平等,才是無敵于天下。這其實就是孔子、孟子的價值觀,他們不是用愛一個人、一家人、一國人為價值衡量標準,而是用愛所有人為價值衡量標準。
所以,如果想要無敵于天下但又不以仁愛為本,那就好比是忍受酷熱而不用涼水沖洗。這就是說,擁有雄兵百萬,擁有最先進的武器,就好比是手捧著灼熱的東西,如果不以仁愛為本,最終會灼傷自己的。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而女于吳。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于先師也。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于天下矣。詩云:‘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詩云:‘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花枝出建章,鳳管發昭陽。
- 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
- 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
- 天際疏星趁馬,簾晝隙、冰弦三疊
-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 當年志氣俱消盡,白發新添四五莖
- 人到情多情轉薄,而今真個悔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