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滕文公章句上第五節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五節」原文
墨子是中國戰國初期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凹嬉砸讋e”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治者發動戰爭帶來的禍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佚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這些主張反映了小生產者要求參與政權的愿望,在客觀上也起了維護封建統治的作用。墨子的“節葬”是對當時各諸侯國厚葬的反對,他認為這種厚葬的風俗是極大的浪費,因此而提出節葬短喪的主張。這一點與孔子不厚葬伯魚和顏淵是相同的,然而夷子則厚葬其親,這就說明在夷子的思想中,人與人之間還是有差別的,這與墨子的“愛無差等”是相悖的。雖然夷子對此進行了辯解,“我也認為愛是沒有差別等級的,只是施行的時候由親人開始?!钡倪@個辯解卻承認了人與人之間的愛就是有差別等級的。因此孟子說:“那是有取舍的?!边@個取舍,也就是萬事萬物都有差別等級的意思,也就是要選擇最佳行為方式的意思。正因為有差別等級,人們在行為時才會有所取舍。因為一個人只能由他的父母生育教養,而不能由很多人來生育教養,因此他在對待父母時,肯定會與對待其他的父母有所不同。夷子一方面大談墨家的“兼相愛”,一方面又說“施由親始”,這就是有了兩個根本。這就是說,既要鼓吹“愛無差等”,又要承認有差別等級,這顯然就是矛盾的了!
夷子之舉出“赤子”之例,那是他根本沒有弄懂“古之人若保赤子”的根本含義。古代帝王愛護人民百姓,尤如愛護天真無邪的兒童,那是一種普遍性的關愛,是一視同仁的,然而在對待具體的某事某人上,還是有差別、有取舍的。所以孟子在回答他時,亦舉了赤子之例,百姓尤如赤子,其“匍匐將入井”,乃是比喻其無知而犯法,作為百姓的父母官,能愿意自己的百姓都無知而犯法嗎?所以這是“非赤子之罪也”。這種對老百姓,對一個社會整體性的關愛,并不是泛愛、亂愛,其間是有差別等級的。
因此,夷子聽完孟子的話后,悵然若失,最后承認這是“命之矣。”對于這個“命”字,這兩千多年來,都把它說成是迷信的“宿命論”,其實它的本意并不是后來的儒學家們所說的“天命論”和“宿命論”,而是孟子根據周文王、老子、孔子等人所揭示的“天”的運行變化規律而認識到的未知的宇宙現象及世間萬事萬物發展的規律。當人事、物理、歷史的命運、時間和空間加起來,形成一股力量的時候,成為規律的時候,人們稱它為命?,F代我們稱它為“時代的趨勢”之意。只是后來的人誤解并歪曲了“命”的本義,將它看成是迷信意義上的天命論、宿命論了。夷子在這里所說的“命”,也就是承認這宇宙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差別等級的規律之意,而不是朱熹《集注》所言:“命,猶教也。言孟子已教我矣”之意,更不應牽強附會地解釋為“同‘名’,引申為‘明’。”古時沒有“規律”二字,古人在表達這個意思時,就命名為“命”,這是讀古文時一定要弄清楚的。望文生義是文化研究的大忌,因為文化的字面含義常常同它作為行為指令的實踐含義相去甚遠。
本篇從一開始提出“性本善”的思想,即怎樣行善?怎樣以身作則的問題。并且批駁了墨子學派“兼相愛”的思想,指出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差別等級的,愛護人民百姓,尤如愛護天真無邪的兒童,那是一種普遍性的關愛,是一視同仁的,然而在對待具體的某事某人上,還是有差別、有取舍的。正因為有差別等級,人們在行為時才會有所取舍。因此,愛民是對一個社會整體性的關愛,并不是泛愛、亂愛。所以,我們任何一個人在具體行為時,都要選擇不同的行為方式,而從中選擇到最佳行為方式,才能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系。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見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見,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見,夷子不來!”他日又求見孟子。
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為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于壑。他日過之,狐貍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于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憮然為間曰:“命之矣。”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 獨自凄涼還自遣,自制離愁
-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
-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 半夜銜枚,滿城深雪,忽已亡懸瓠
-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