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梁惠王章句下第一節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一節」原文
在上篇第二章中,孟子與梁惠王就曾經談過“與民同樂”的問題。本章之重提,并不是因為齊宣王不懂這個道理,而是本書的編纂者意在重點突出“愛民”的基礎就在于“與民同樂”的行為方式上。
一個人的一生,誰不想幸福而快樂?人生就是追求幸福和快樂的,不論是什么哲學,不論是什么主義,不論是哪一種宗教,不論是哪一種經濟活動,人們孜孜追求的就是想能得到幸福和快樂!樂是什么?就是“安居樂業”的“樂”。這個“樂”就是人類所孜孜不倦追求的最高目的。那么,什么樣的快樂才算是好的快樂呢?人類自從有了思維以后,就開始思索,如何才能讓自己身體的感觀能獲得最大的愉悅。于是,食物、衣物、房屋、車輛舟船等被相繼發明出來。然后這些東西就越來越精細,越來越符合人們的需要,越來越使人們離不開。而獲得更好的東西,即可以滿足人們身心的愉悅;于是人們的欲求心就越來越強,以至于到現在,再高明的科學技術也滿足不了人們的欲望。而欲望(包含著貪求、貪婪、渴望、熱望、貪戀、恐懼、挫折感、自負、煩惱、憤怒、焦慮以及尋求欲、獲得欲、享受欲、貯藏欲、消費欲等)得不到滿足,人們就產生了痛苦,因而快樂就越來越少了。除了極少數人似乎能得到滿足外——不論是狂喜的滿足還是恬靜的滿足——人們都不會突然中止自己的欲求,好了還要想好,然而大部分人的欲望都是得不到滿足的。雖然有些有短暫片刻的滿足,但那只是瞬間的滿足,轉瞬間即象泡沫一樣消逝在廣大的欲海中,人們又開始新的欲望的渴求,有了新的期盼,希望擁有未來的意向。因此人們就越來越痛苦。
而每個人快樂的根源都不是相同的,某件事成功了,情感上得到滿足,人們就會感到快樂;看到某樣東西,也會有人感到快樂。然而,當獨自一人享受快樂時,并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這就是因為沒有人來分享你的快樂!快樂的精神是精神適意、安寧、自足,一個人的精神快樂并不需要榮華富貴和金錢女人,這些東西不屬于性命本身的。真正的快樂是從生命的本性流露出來的,它源于自己的精神內部。自然而然地順乎人性,是快樂的人格內涵。快樂是與對人生的憧憬,對未來的希望聯系在一起的。而享樂則是缺乏生活目標,沒有人生信念,更沒有創造樂趣。享樂者認為人生沒有什么信念和意義可言,人生就是為了吃喝玩樂。享樂則從來沒有安寧和自足感。享樂的背后是病態和失望,舊的刺激剛過去又得馬上尋求新的刺激,否則,享樂者就會百無聊賴,就顯得惶惶不安。之所以許多人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喪失了自我,甘愿把自己作為商品推銷,失去人的本性,其根源是想以此換得金錢物質,以滿足自己貪婪的欲望。人與人之間失去了真誠,失去了最佳行為方式,相互的理解和同情就成了空話。這一切不正證明我們在愚弄歪曲著自己的本性嗎!以此種痛苦伴隨一生,我們會有做人的快樂嗎?生命的根基迷失了,才會導致如此的痛苦,只有找回自然而然的生命根基,我們才會有快樂,人類才能走出誤區,走向光明。
從老百姓的角度來說,都希望統治者快樂,因為統治者快樂了,才能很好地管理和治理社會,減輕賦稅,大赦天下。如果統治者不快樂,就說明這個國家,這個社會存在問題,有了麻煩。個人的快樂需要社會安定,因為只有豐衣足食才能使人快樂,而豐衣足食則來自于社會安定,來自于統治有方。所以統治者的快樂、憂愁,都牽扯著每一個老百姓。就象一個家庭一樣,家長的快樂與否,牽動著每一個家庭成員。所以,如果家長一個人快樂,全家人都莫名其妙看著他傻乎乎地高興,這個家長快樂嗎?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曰:“可得聞與?”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