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盡心章句下第三十三節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三節」原文
本性和返回本性,都是能盡心知命,那么,行動和儀容在對人際關系中符合社會行為規范的人,是不是本性呢?不是!只是盛大的規律很高的表現而已,不能叫做真正的盡心知命。這種人當然是很好的,但已有了虛偽的成份。
第四種人是痛哭死者而悲哀,并不是為了活著的人之人,這種人就更是虛偽了。死者已死,已沒有任何感覺和感知,只是痛哭者自己感到悲哀而已,為自己心中的悲哀而痛哭,這難道不是為了活著的人嗎?當然,更有甚者,痛哭著給別人看,以顯示自己的悲哀,這種虛偽就更不用說了。
第五種人是經過道德的修養而不返回市俗,并不是想要求取利祿的人,也是一種假仁假義的人。對這種所謂的隱士,孔子就批評得很多。經過了人生規律的修養,就應該出來為人民服務,或執愛民之政,或育愛民之教,以自身的光輝映照別人、感化別人,才是唯一正確的人生道路。其不返回市俗,乃孤芳自賞,就如佛教中的阿羅漢、辟支佛,只是為了自己,這是一種非常自私的人。
第六種人是言談語言必然誠信,但并不是為了端正行為的人。這種人就是孔子所說的:“巧言令色,鮮矣仁”的人。嘴上說得很好聽,賭咒發誓,信誓旦旦,不是為了端正自己的行為是為了什么呢?是為了自己能夠取得別人的信任!自己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方式,自己并不在意,只是在意別人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方式。
第七種人是所謂君子行為于法度,只是遵守命運的安排而已的一種人,這種人就是典型的宿命論者。這種宿命論者把一切都委諸于命運的安排,自己不作絲毫的努力和奮斗。
以上所說的七種人,從表面上看,其言談舉止都差不多,但其中實質上差別很大。第一、二種人不用說了,是能夠盡心知命的人。自第三種人以下,都是不能盡心知命的,而不能盡心知命,則就不可能有最佳行為方式。孟子之所以提出這七種人,目的就是在于要人們學會辨別,才能做到盡心知命。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為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干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p>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