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盡心章句下第三十八節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盡心章句下第三十八節」原文
堯、舜、商湯、周文王、孔子,這些人都是孟子認為是能盡心知命的人。能盡心知命,才能是圣人。從堯、舜到商湯,經歷了五百多年,商湯還能繼承堯、舜的思想;從商湯到周文王,又經歷了五百多年,周文王還能繼承商湯的思想;從周文王到孔子,又經歷了五百多年,孔子還能繼承周文王的思想,這不能不說是奇跡,也不能不讓人欽佩。然而,令孟子感到遺憾和悲哀的是,孔子去世才一百多年,就鮮有人對孔子的思想感興趣了!孟子孤軍作戰,大聲疾呼,愛民、保民、裕民,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系,選擇最佳行為方式,遵守社會行為規范,用智慧而盡心知命,用誠信而平等待人,可也是鮮有人感興趣!人人都在為自己的私有利益而努力奮斗而殫精竭慮,人人都忘記了人類社會的根本,人人都不能盡心知命了!怎么還能期望五百年后還會有圣人興呢?確實,孔子去世后的五百年,是公元前后左右,即西漢時期,漢光武帝中興,有董仲舒者搬出了孔、孟思想,似乎是繼承了孔、孟,但實質上卻是誤解和歪曲了孔、孟思想,根本沒有能夠盡心知命!再過五百年,是南北朝時期,社會一片混亂。再過五百年,是唐以后的五代十國和北宋時期,社會亦是一片混亂。再過五百年,是元、明交接時期,亦是一片混亂。再過五百年,是清朝末年,社會亦是一片混亂。哪里有王者興、圣人出?雖然其中有很多很多的“儒學大師”、“道學大師”,但他們依仗著封建君主政權的力量,進一步把道家、儒家思想法典化、神秘化、教條化,從而對一切進步的、唯物的思想的存在與發展起了壓制和阻礙的作用。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越到后期,這一文化思想上的專制主義的保守、反動作用就越明顯,成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的精神枷鎖。這是人類的悲哀!
看問題、認識問題、研究問題就要研究最根本的東西,才能解決問題;就如同研究植物一樣,光研究它的枝葉花果,就永遠弄不懂植物的。然而這兩千多年來,人們只是從表面上研究所有這些著作,等于只是站在地面上研究植物的枝葉花果末梢,沒有人去看看它的根怎么樣,所以致使自《周易》以下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觀念被一再誤解和歪曲!《周易》成了占卦卜蓍的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成了封建禮教的八股文,《道德經》成了道土們的氣功養身書。這亦是人類的悲哀!或者出于種種目的,或者出于能力的局限,許多人“莊嚴地”歪曲了歷史,曲解了文明。作為后世人,我們遭受了愚弄,同時,我們又不知不覺地在愚弄別人。這一切的代價太沉重了,這一切都該結束了!沒有文化的巨人,就沒有強大的民族;沒有文明的巨輪,就沒有昌盛的國家。不幸的是,很多代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一切,造成了歷史發展的極大曲折。長期以來,周文王、老子、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等人被人戴上了哲學家的禮帽,穿上了文人考究的長衫,嚇得那些穿粗衣短襖的普通百姓以之為神,不敢接近;加之歷代以咬文嚼字為生的學者文人們,把他們所說的那些一目了然的真理弄得玄而又玄,使一般人更對他們敬而遠之。保守、死板的社會體制下的文人,大腦也變得僵化死板,失去了人類本有的靈性,加之布滿四周的殘酷的鎮壓機器,就更少有靈性了。偶有充滿靈性洞察人生世界的人,也被“正人君子”們污為離經叛道,世代遭受唾責,如同哥白尼的“日心說”受到“地心說”的攻擊謾罵一樣。我們要摘下那他們不應該戴的禮帽和不應該穿的長衫,讓他們擺脫只會說“之乎者也”的騷人墨客的糾纏,重新走到他們本來很樂于接近并從中汲取生活智慧的平民百姓中間,恢復其普通人的原貌。將其博大深遠的思想恢復其平實的表達,人們一定會很樂意很容易從中得到生活的智慧和生命的啟迪。我們不該再猶豫再等待了。用我們的大腦、我們的活力、我們的判斷力,撕破世俗的陋網,痛詆其惰性積習,找到人類駛向文明的方舟。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倡精神文明后,黨中央在新世紀初又提出了建設公民道德規范的號召,實是要重建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1988年1月,七十五位身處西方學術桂冠地位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開會結束時宣言:“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顧二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庇纱丝梢姡鬃拥膶W而且時常調節自己的思想,“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思想和多元互補的原則,以及“以直報怨”的原則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乃是全世界人民精神文明的軸心。所以孔子、孟子提倡王道,反對霸道的社會公理解釋系統,是得到廣大人民所贊同和支持的。王道依靠的是什么呢?是社會行為規范,是愛民,就是有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和社會公理解釋體系;有了這些,人民得到共同的、約定俗成的社會公理解釋——即人的行為準則,人們的社會行為就會趨同。而人民的社會行為趨同,就會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社會行為規范使人們的社會行為有了一個價值取向標準,人人都按這個標準行為,就沒有誰能夠只憑自己的好惡和憑自己的實力、勢力、武力行事,那么,人類社會就會逐漸走向太平。孔子依靠什么使他的學生們服從呢?就是依靠“說理”,依靠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和社會公理解釋體系?!兜赖陆洝?、《大學》、《中庸》、《孟子》等書亦是如此,是議論、衡量、評定、評論、辯析、研究、分析和說明事理的“說理”之書,是對人類社會行為準則的說理,是對人類社會公理解釋、價值取向的說理,是對人類行為方式的說理,也是人類自身素質得以提高的教材。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的傳統文化!
孟子曰:“由堯舜至于湯,五百有余歲,若禹、皋陶,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歲,若太公望、散宜生,則見而知之;若孔子,則聞而知之。由孔子而來至于今,百有余歲,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p>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 憶昨車聲寒易水,今朝,慷慨還過豫讓橋
-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露下旗濛濛,寒金鳴夜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