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_中山中山與燕趙為王譯文
-
查閱典籍:《戰國策》——「戰國策·中山中山與燕趙為王」原文
中山與燕、趙兩國準備稱王,齊國封鎖關隘,不準中山使者通行,他們聲稱:“我們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山只是擁有千輛兵車的小國,怎么能和我們的名位等同呢?”
齊國想割讓平邑來賄賂燕、趙兩國,讓它們出兵進攻中山。藍諸君對此很憂慮。張登對藍諸君說:“您對齊國有什么可憂慮的呢?”
藍諸君說:“齊國很強大,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與中山名位相等齊國覺得可恥,不惜割讓土地賄賂燕、趙兩國,讓它們出兵進攻中山。燕、趙兩國都好背棄盟約,貪求土地,我擔心它們不會支持我們。往大說會危及國家,往小說也得廢掉王號,怎么能讓我不擔心呢?”
張登說:“請讓我使燕、趙兩國幫助中山君稱王,這樣此事就會平定下去,您想這么傲嗎?”
藍諸君說:“這正是我所希望的。”
張登說:“觀在請您假做齊王,我來說服您,如果可以,就這樣做。”
藍諸君說:“愿意聽一聽您是怎樣說的。”
張登說:“大王所以不惜割讓土地賄賂燕國、趙國,出兵攻打中山,其實是想廢掉中山君的王號。大王一定會說:‘是這樣。’那么這樣做大王不僅會破費錢財而且會遇到危險。割地賄賂燕、趙兩國,這是增強敵人的力量;出兵進攻中山,這是首先挑起戰禍。大王做這兩件事,在中山尋求的東西也不一定能夠得到。大王如果采用我的方法,土地不用割讓,軍隊不用出動,中山君的王號就可以廢掉。齊王一定會問:‘您的方法怎么樣啊?”藍諸君說:“那么您的方法究竟怎么樣呢?”
張登說:“請大王派重要的使者,讓他對中山君說:‘寡人所以封鎖關隘不讓使者通行,是因為中山想同燕、趙兩國獨自稱王,寡人沒有從你們那里聽到這個消息,因此封鎖關隘。大王假如能抬腳來見寡人,請讓寡人也來幫助您。’中山君害怕燕、趙不支持自己,現在大王傳話說‘馬上幫助中山君稱王’,中山君一定會暗中回避燕,趙兩國,與大王相見,燕、趙兩國聽說后,一定會氣憤地與中山斷交,大王也趁此與中出斷交,這樣中山就孤立了,孤立無援,王號怎么能不廢除呢?用這些話游說齊王,齊王能夠聽信嗎?”
藍諸君說:“這樣去說齊王就一定能聽信,這是廢掉王號的辦法,用什么方法可以保存王號呢?”
張登說:“這就是保存王號的辦法。齊王用這番話來說中山君,就把這番話轉告給燕、趙兩國,使它們同齊國不再來往,加深中山同燕、趙兩國的交情。燕、趙兩國一定會說:‘齊國割讓平邑賄賂我們,并不是想廢除中山君的王號,只是想離間我們同中山的關系,自己好去親近中山。’即使割讓一百個平邑,燕、趙兩國也一定不會接受。”
藍諸君說:“太好了。”于是派張登去了齊國,張登果然用這番話來游說。中山就轉告燕、趙兩國,不同齊國來往,燕、趙兩國果然一同輔助中山,讓中山君稱王,事情就這樣平定了。
中山與燕、趙為王,齊閉關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萬乘之國也,中山千乘之國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賂燕、趙,出兵以攻中山。
藍諸君患之。張登謂藍諸君曰:“公何患于齊?”藍諸君曰:“齊強,萬乘之國,恥與中山侔名,不憚割地以賂燕、趙,出兵以攻中山。燕、趙好位而貪地,吾恐其不吾據也。大者危國,次者廢王,奈何吾弗患也?”張登曰:“請令燕、趙固輔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藍諸君曰:“此所欲也。”曰:“請以公為齊王而登試說公。可,乃行之。”藍諸君曰:“愿聞其說。”
登曰:“王之所以不憚割地以賂燕、趙,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實欲廢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則王之為費且危。夫割地以賂燕、趙,是強敵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難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虧而兵不用,中山可廢也。王必曰:‘子之道奈何?’”藍諸君曰:“然則子之道奈何?”張登曰:“王發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閉關不通使者,為中山之獨與燕、趙為王,而寡人不與聞焉,是以隘之。王茍舉趾以見寡人,請亦佐君。’中山恐燕趙之不己據也,今齊之辭云‘即佐王’,中山必遁燕、趙,與王相見。燕、趙聞之,怒絕之,王亦絕之,是中山孤,孤何得無廢。以此說齊王,齊王聽乎?”藍諸君曰:“是則必聽矣,此所以廢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張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齊以是辭來,因言告燕、趙而無往,以積厚于燕、趙。燕、趙必曰:‘齊之欲割平邑以賂我者,非欲廢中山之王也,徒欲以離我于中山而己親之也。’雖百平邑,燕、趙必不受也。”藍諸君曰:“善。”
遣張登往,果以是辭來。中山因告燕、趙而不往,燕、趙果俱輔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