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盡心章句上第四十五節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盡心章句上第四十五節」原文
孟子的這一段話與老子的思想完全一致。《道德經·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個意思是說,天和地是不會與人建立相互親愛的關系的,它們對待萬物就象人們祭祀時對待芻狗一樣。圣人也不會與人建立相互親愛的關系的,他們對待百姓也象人們祭祀時對待芻狗一樣,用畢即棄,任其發展。天和地沒有刻意地想創造什么,生育什么萬物出來。條件成熟了(光、溫度、土壤、水、空氣等環境),萬物就自然而然地依托著這些條件而生長出來,而生存下來。天和地也就接受并養育了這些萬物。這其間,天和地不急不躁,不慌不忙,沒有要求萬物,也沒有干預萬物的生長、成熟與毀滅。沒有說,啊,我這里條件很好,快來吧!也沒有說,我不愿意你來,因為你會對我們構成威脅!萬物在這個世界里出生、成長,完全是自由的,只不過要遵循這個宇宙最根本的原理和法則,即:生、老、病、死。因此,天和地對萬物對人類沒有什么仁愛不仁愛的思想。人類要生要滅,全在于人類自己。如果人類執意要破壞人類自己的生存環境,天和地也不會阻攔。核武器對人類是很具威脅性的,它可以導致人類的滅亡;然而對于太陽的光和熱來說,十萬個原子彈也抵不上,太陽和地球根本無所謂人類有多少個原子彈。圣人亦是如此,圣人的仁愛不會表現在對某人的出生和死亡上,他們對待萬物就象人們祭祀時對待芻狗一樣。因為他知道這個宇宙的這一切,洞察并能理解這一切,知道萬物生命的全過程,所以他不會對某個具體的人表示出仁愛。此生彼死,彼生此死,生生死死,生死流轉,皆是人類的必然,因而圣人只會對全人類、對萬物的存在表示出他的仁愛。知道了這些,也就是盡心知命了,也就能選擇到最佳行為方式了。
孟子的這一段話和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是一樣的,君子與人和平共處而不與人同樣;小人與人同樣而不能與人和平共處。所以君子對于萬物,愛惜卻不建立相互親愛的關系;因為人與物是不可能建立起相互親愛的關系的。而君子對于萬民,能建立起相互親愛的關系卻不親近,這是因為君子可以愛天下萬民,但不會對某個具體的人表示親近。而小人呢?卻只會親近自己喜歡的人,不會去愛所有的人。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個性性格都不是一樣的,所處的生活環境都不一樣,因此在遵守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時,具體的言行也就不可能一樣,這里面就有個性和共性的區別。君子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時,采取的是與人和平共處的原則,即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也就是允許有不同意見、不同思想的存在,還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他的言行雖然帶有他獨特的個性性格,不論狂也好狷也好,但他始終是遵守了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的。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 百歲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 十里青山遠,潮平路帶沙數聲啼鳥怨年華
- 料得他鄉遇佳節,亦應懷抱暗凄然
- 天仙碧玉瓊瑤,點點揚花,片片鵝毛
- 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
- 清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