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齋隨筆_卷十二王珪李靖譯文
-
查閱典籍:《容齋隨筆》——「容齋隨筆·卷十二王珪李靖」原文
杜甫《 送重表侄王評事》 詩說:“我之曾老姑,爾之高祖母。爾祖未顯時,歸為尚書婦.隋朝大業末,房、杜俱交友.長者來在門,荒年自糊口.家貧無供給,客位但算帚,俄傾羞頗珍,寂寥人散后。” 等等。“上云天下亂,宜與英俊厚。向竊窺數公,經綸亦俱有。次問最少年,虬髯十八九。子等成大名,皆因此人手。下云風云合。龍虎一吟吼。愿展丈夫雄,得辭兒女丑。秦王時在坐,真氣驚戶牖。及乎貞觀初,尚書踐臺斗。夫人常肩輿,上殿稱萬壽。至尊均嫂叔,盛事垂不朽。”看這首詩,有可能是指王硅。王硅是唐太宗時的宰相,被贈禮部尚書。然而仔細考證這件事,歷史記載很不相符。蔡絳《 詩話》 引《 唐書? 列女傳》 的話說:“王硅的母親盧氏,看出房玄齡、杜如晦一定會富貴。”跟這首詩對證,那么王硅的母親竟是杜氏。《 桐江詩話》 說:”不僅不姓盧,還是王硅的妻子,而不是母親。”我考證,《 唐列女傳》 原來沒有這件事,王硅傳末尾只說:“當初隱居的時候,跟房玄齡、杜如晦很友好,兩個人到他家里,母親李氏暗中窺看他們,知道他們一定會富貴”。蔡絳的話亂說有傳,又把李氏說成盧氏,都不值得分辨。只是唐高祖在位的時候,太子建成與秦王不和睦,使權術相互傾軋,王硅當時是太子中允,就勸說太子建成說:“秦王的功勞極大,朝內朝外都心服他,您只是因為年長,身為太子住在東宮之內,沒有大的功勛使天下人信服,現在劉黑闥被打散的余部,您應該自已去攻擊他們,好取得功業名望。”建成就請求出征。后來楊文干的事情發生了,唐高祖責怪他們兄弟不和,歸罪于王硅等人并流放了他們。唐太宗即位以后,才召回來任用。很久以后,皇上在丹霄殿為身邊的大臣設宴,長孫無忌說:“王硅、魏征過去是仇家,沒想到現在能夠一起參加這次宴會。”皇上說:“王硅和魏征能夠對他們所服事的人盡心,所以我任用他們。”從這件事來看,王硅跟唐太宗不是早就認識的就很清楚了。《 唐書》 記載的李氏的事,也是從小說中采摘來的,恐怕不一定對,而杜甫稱說他祖姑的事,不應該不是事實,而且唐太宗時的宰相,沒有別人是姓王的,真是不能弄明白。另外,杜先庭《虬須客傳》說,隋煬帝到江都去,命令楊素留守西京.李靖以平民的身份前去拜見楊素,暗中帶走了他一名妓女,路上遇見了奇異的高人,異人跟他們一起到太原,通過劉文靜見州將的兒子,說他將是真正英明的君主,于是異人把所有的家產資金給了李靖,讓他幫助創建國業的大事。州將的兒子就是唐太宗。據考證,歷史記載唐公攻打突厥時,李靖察覺他有不同平常的志向,自己拘禁了皇上,發動緊急兵變,后來唐高祖平定京師,打算殺了李靖又沒有殺,可見一定沒有李靖事先就認識唐太宗的事。再說隋煬帝在江都的時候,楊素已經死了十多年了。這一篇傳奇,大概都是虛妄的。杜子美《送重表侄王評事》詩云:“我之曾老姑,爾之高祖母。爾祖未顯時,歸為尚書婦。隋朝大業末,房杜俱交友。長者來在門,荒年自糊口。家貧無供給,客位但箕帚。俄頃羞頗珍,寂寥人散后。”云云。“上云天下亂,宜與英俊厚。向竊窺數公,經綸亦俱有。次問最少年,虬髯十八九。子等成大名,皆因此人手。下云風云合。龍虎一吟吼。愿展丈夫雄,得辭兒女丑。秦王時在坐,真氣驚戶牖。及乎貞觀初,尚書踐臺斗。夫人常肩輿,上殿稱萬壽。至尊均嫂叔,盛事垂不朽。”觀此詩,疑指王珪。珪相唐太宗,贈禮部尚書。然細考其事,大不與史合。蔡絳詩話引《唐書?列女傳》云:“珪母盧氏,識房、杜必貴。”質之此詩,則珪母乃杜氏也。《桐江詩話》云:“不特不姓盧,乃珪之妻,非母也。”予按《唐列女傳》元無此事,珪傳末只云:“始隱居時,與房玄齡、杜如晦善,二人過其家,母李窺之,知其必貴。”蔡說妄云有傳,又誤以李為盧,皆不足辨。但唐高祖在位日,太子建成與秦王不睦,以權相傾。珪為太子中允,說建成曰:“秦王功蓋天下,中外歸心,殿下但以長年,位居東宮,無大功以鎮服海內,今劉黑闥散亡之余,宜自擊之,以取功名。”建成乃請行。其后楊文干之事起,高祖責以兄弟不睦,歸罪珪等而流之。太宗即位,乃召還任用。久之,宴近臣于丹霄殿,長孫無忌曰:“王珪,魏征,昔為仇雔,不謂今日得同此宴。”上曰:“珪、征盡心所事,我故用之。”然則珪與太宗非素義明矣。《唐書》載李氏事,亦采之小說,恐未必然,而杜公稱其祖姑事,不應不實。且太宗時宰相,別無姓王者,真不可曉也。又有杜光庭《虬須客傳》(《虬須客傳》當為《虬髯客傳》之誤)云,隋煬帝幸江都,命楊素留守西京,李靖以布衣往謁。竊其一妓,道遇異人,與俱至太原,因劉文靜以見州將之子,言其真英主,傾家資與靖,使助創業之舉,即太宗也。按史載唐公擊突厥,靖察有非常志,自囚上急變。后高祖定京師,將斬之而止,必無先識太宗之事。且煬帝在江都時,楊素死已十余年矣。此一傳,大抵皆妄云。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