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_韓三客卿為韓謂秦王譯文
-
查閱典籍:《戰國策》——「戰國策·韓三客卿為韓謂秦王」原文
韓國的一位客卿為韓國對秦王說:“韓珉議論政事,只了解自己的國君而不了解別國國君,只了解自己的國家而不了解其它國家。那個公仲,秦國的勢力就能使他折服。秦國強大的時候,韓國竟敢首先進攻,韓珉是在自討失敗。韓國曾讓齊、宋兩國軍隊攻到魏闡的首垣,逼近大梁城郊,沒有進一步攻占魏國的原因,是認為同魏國講和就可以通過南陽的道路,想用韓、齊、宋、魏四國的力量向西攻秦。沒有進攻的原因,是人們都說燕國被齊國攻破,魏國被秦國攻破,陳國、蔡國被楚國攻破,這些都是土地大小地形險要相差懸殊,群臣結黨營私蒙蔽君王,大臣為了別的諸侯而輕視自己國家的結果。現在大王端正了貴賤不同的名位,張儀那樣顯貴也不能私下議論公孫郝,這是使外臣不得干涉大臣的事;公孫郝那樣顯貴也不能私下議論甘茂,這就是大臣不得干涉近臣行事,貴賤不互相干涉,各得其位,像輻條集予車軸一樣共同侍奉自己的君王,那么群臣賢能與無能,就可以知道了。這是大王第一個圣明之處。公孫郝曾加緊聯合齊、韓兩國,大王并沒有加以獎賞,那么做大臣的也就不敢為了別的諸侯而輕視本國利益了。齊、韓兩國曾想通過公孫郝來利用秦國,秦王沒有答應,那么諸侯就不敢再通過群臣為自己求利了。內外不互相勾結,那么諸侯的內情真偽就可以知道了。這是大王第二個圣明的地方。公孫郝、樗里疾請求不要攻打韓國,韓國軍隊的行列因沒有遭到進攻而解散,大王如同打敗了韓國一樣。甘茂約定楚、趙兩國攻打魏國,卻反過來恭敬魏國,這是同我們韓國結怨,甘茂要進攻宜陽,大王還是衡量了攻伐與講翻的利害得失。群臣的智慧同大王的圣明相比相差甚遠,所以臣下愿意讓公仲用自己的國家來侍奉大王,而不要從左右的人那里求得謀略。”客卿為韓謂秦王曰:“韓珉之議,知其君不知異君,知其國不知異國。彼公仲者,秦勢能詘之。秦之強,首之者,珉為疾矣。進齊、宋之兵至首坦,遠薄梁郭,所以不及魏者,以為成而過南陽之道,欲以四國西首也。所以不者,皆曰以燕亡于齊,魏亡于秦,陳、蔡亡于楚,此皆絕地形,群臣比周以蔽其上,大臣為諸侯輕國也。今王位正,張儀之貴,不得議公孫郝,是從臣不事大臣也;公孫郝之貴,不得議甘戊,則大臣不得事近臣矣。貴賤不相事,各得其位,輻湊以事其上,則群臣之賢不肖,可得而知也。王之明一也。公孫郝嘗疾齊、韓而不加貴,則為大臣不敢為諸侯輕國矣。齊、韓嘗因公孫郝而不受,則諸侯不敢因群臣以為能矣。外內不相為,則諸侯之情偽可得而知也。王之明二也。公孫郝、樗里疾請無攻韓,陳四辟去,王猶攻之也。甘茂約楚、趙而反敬魏,是其講我,茂且攻宜陽,王猶校之也。群臣之知,無幾于王之明者,臣故愿公仲之國以于於王,而無自左右也。”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
-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 長風蕭蕭渡水來,歸雁連連映天沒
-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 無情明月,有情歸夢,同到幽閨
- 草草興亡休問,功名淚、欲盈掬
- 水遠煙微一點滄洲白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