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_趙一張孟談既固趙宗譯文
-
查閱典籍:《戰國策》——「戰國策·趙一張孟談既固趙宗」原文
張孟談鞏固了趙國的地位以后,擴大邊境,發揚五霸的精粹,向趙襄子稱贊趙筒子的遺訓說:“從前,筒子統治趙圈時有這樣的話:‘五霸之所以得到天下諸侯擁護的原因是約束得當,使君主的權勢能控制臣下,不使臣下的權勢能控制君主。所以尊貴為列侯的人,不讓他任相國,有將軍以上地位的武官,不讓他擔任近大夫。’如今隱下名聲顯赫而身體尊貴,權力重大而眾人服從,逮下愿意捐棄功名,拋棄權勢而離開眾人。”趙襄子悲傷地說。
“這是為什么呢?我聽說輔佐君主的人名聲顯赫,功勞大的人身體尊貴,擔任相國的人權力重要,自己忠誠講信用眾人就會服從。這是古代圣賢協調駕馭國家,安定國家的辦法呀!您為什么不這樣做?”張孟談國答說:“君王所說的,是成就功名的美好。臣下所說的,是保守國家的方法。臣下觀察成功的事業,聽古代的傳說,天下美好的事情是相同的,但是臣下君主的權力平均起來都能美好,是沒有這種事的。記住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鑒。君王如果不考慮,那么臣下是沒有這個力量的。”張孟談的面容顯出悲傷訣別的樣子。趙襄子讓他離開。張孟談躺了三天,派人對襄子說:“晉陽的政事,臣下不從命怎么辦?”趙襄子手下人回答說:“殺掉。” 張孟談說:“左司馬被國家使用,安定了國家,不躲避死亡,以成就他的忠誠,君王還是動手吧。”趙襄子說:“您還是去做您想做的事情。”于是就答應了他。張孟談心安理得地去掉重權和美名而更加鞏固了自己的名聲,他交納封地,放棄政事離開尊貴的權位,而耕種在負親之丘。所以說,張孟談的行為是賢明人的行為,趙襄子的政治是英明君主的政治。張孟談種了三年地,韓國、魏國、齊國、楚國背叛了過去的聯盟而謀劃進攻趙國,趙襄子前來會見張盂談并告訴他說:“從前智伯的土地,趙氏分得多到十個城邑,他們再來,如今諸侯是謀劃進攻我們,對這件事怎么辦?”張孟談說:“君王還是背著劍為臣下駕駛車輛回到都城,讓臣下住在宗廟里,把任命官吏大夫的權力交給我,臣下為您試著謀劃對策。”趙襄子說,“好。”張盂談才上路,他的妻子到楚國去,長子到韓國去,次子到魏國去,少予到齊困去。四國產生疑心而計謀失敗。
張孟談既固趙宗,廣封疆,發五百,乃稱簡之涂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國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約兩主勢能制臣,無令臣能制主。故貴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將軍以上,不為近大夫。今臣之名顯而身尊,權重而眾服,臣愿捐功名、去權勢以離眾。”襄子恨然曰:“何哉?吾聞輔主者名顯,功大者身尊,任國者權重,信忠在己而眾服焉。此先圣之所以集國家、安社稷乎!子何為然?”張孟談對曰:“君主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國之道也。臣觀成事,聞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權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君若弗圖,則臣力不足。”愴然有決色。襄子去之。臥三日,使人謂之曰:“晉陽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對曰:“死僇。”張孟談曰:“左司馬見使于國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君曰:“子從事。”乃許之。張孟談便厚以便名,納地釋事以去權尊,而耕于負親之丘。故曰,賢人之行,明主之政也。
耕三年,韓、魏、齊、燕負親以謀趙。襄子往見張孟談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趙氏分則多十城,復來,而今諸侯孰謀我,為之奈何?”張孟談曰:“君其負劍而御臣以之國,舍臣于廟,授吏大夫,臣試計之。”君曰:“諾。”張孟談乃行,其妻之楚,長子之韓,次子之魏,少子之齊。四國疑而謀敗。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