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盡心章句上第四節讀解
-
查閱典籍:《孟子》——「孟子·盡心章句上第四節」原文
一個人,本身就具備了天地萬物的情性,只不過很多人自己不知道,那么,怎么樣去做呢?孟子認為,首先要反身而自求誠意,就是首先自己對自己要誠實,這一點很多人都做不到。曾子在《大學》里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個意思是說,所謂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不要自我欺騙。比如討厭憎惡那污穢的東西,比如喜好美麗的女子;這就稱為自我同時涉及,同時兼顧。所以君子必須謹慎自己獨處的時候。小人們在家閑散時,做一些不善良的事,無論什么都可以做。見到君子的時候就壓制、抑制自己,掩蓋、掩藏自己不善良的行為,而表現出很善良的樣子。其實別人看你,好象就能看你的五臟六腑,你這樣的做法有什么益處呢?這就是所謂誠信在心中,外表的形體動作就會表現出來。所以君子獨處的時候必須要謹慎。其實,所有做虧心事的人,所有做壞事的人,都存有僥幸心理。佛云:“相由心生”,心里有惡念,相貌就會變得兇惡。所以《易·系辭下傳》上說:“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所以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其實這也是個心態、心理健康問題;巧言令色者,心理必然不健康,心態必然不平衡,他嘴上說的是一套,而心里想的卻是另外一套,天知道他想的是什么!他態度上好象很仁義,但是假的,是表面上的,所以他不可能和別人相親相愛。君子在別人所看不見的地方,也要謹慎敬戒的,在不被聽到的時候,也要恐懼害怕的。這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是沿著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的,不能因為沒有人看見、沒有人聽到就偏離自己人生的道路。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以為沒有人看見、沒有人聽到,便可以為所欲為,肆無忌憚,恣意縱欲;殊不知,你既然走著自己的人生道路,你自己如果偏離了、走岔了、跌倒了、躺下了,這都是你自己個人的事,不關別人的事。如果有人看見或聽到而拉你攙你扶你幫你,這是你的幸事;如果沒有人看見或聽到,就不會有人來拉你攙你扶你幫你了,你由此也就走不好你的人生道路。而走不好你的人生道路,你就不能獲得快樂和幸福。而不快樂和不幸福的生活是誰都不想過的。
不自欺亦不欺人,而且還要強迫自己寬恕他人,人孰能無過?知錯即改,善莫大焉。抓住別人一點點過錯,始終不肯原諒,這就是不懂得寬恕。如果別人抓住你一點點過錯也不肯原諒,你會怎么辦呢?所以孟子強調要強迫自己寬恕別人。如果能學會寬恕,那么,離尋求愛心就很近了。而有了愛心,行為方式就會隨之改變,事情也就容易成功了,尋求的也就容易得到了。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p>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浮云遮月不分明,誰挽長江一洗放天青
- 數樹梨花,晚風吹墮半汀鷺
- 何計長來此,閑眠過一生
-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 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
- 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來浪細生
-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