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鑒_須眉譯文
-
查閱典籍:《冰鑒》——「冰鑒·須眉」原文
人們常說"須眉男子",這就是將須眉作為男子的代名詞。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因為還沒有見過既無胡須又無眉毛的人而稱為是男子。人們還常說:"少年兩道眉,臨老一付須"。這兩句話則是說,一個人少年時的命運如何,是要看眉毛的相,而晚年運氣怎么樣,則以看胡須為主。但是也有例外,臉面呈紫氣,即使沒有胡須,地位也會高貴;兩腮突露者,就算胡須稀少,也能夠聲名顯達;郭子儀雖然胡須稀疏,卻住極人臣,富甲天下;霍去病雖然沒有胡須 ,只是一副寡臉相 ,卻功高蓋世。但這種情況,不過只是偶然碰到,畢竟有胡須有眉毛的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眉崇尚光彩,而所謂的光彩,就是眉毛梢部閃現(xiàn)出的亮光。富貴的人,他眉毛的根處、中處、梢處共有三層光彩,當然有的只有兩層,有的只有一層,通常所說的"文明之象"指的就是眉毛要疏密有致、清秀潤朗,不要厚重呆板,又濃又密。遠遠望去,象兩只鳳在乘風翱翔,如一對龍在乘風飛舞,這就是上佳的眉相。如果象一團散浸的墨汁,則是最下等的眉相。雙眉倒豎,呈倒八字形,是好的眉相。又眉下垂,呈八字形,是下等的相,眉毛如果比較長,就得要有起伏,如果比較短,就應該昂然有神,眉毛如果濃,不應該有虛浮的光,眉毛如果淡,切忌形狀象一條干枯的繩子。雙盡如果象兩把鋒利的寶劍,必將成為統(tǒng)領(lǐng)三軍的將帥,而雙眉如果象兩把破舊的掃帚,則會有殺身之禍。另外,這里面,還有各種其他的跡象和征兆,不可不認真地加以辨識。但是,如果眉毛過長并壓迫著雙眼,使目光顯得遲滯不利,眉毛散亂無序,使目光顯得憂勞無神,眉形過于纖細并帶有媚態(tài),眉形過于粗闊,使其沒有文秀之氣,這些都是屬于最下等的眉相。
胡須,有的人多,有的人少,無論是多還是少,都要與眉毛相和諧,相匹配。胡須多的應該清秀流暢,疏爽明朗,不直不硬,并且長短分明有致。胡須少的,就要潤澤光亮,剛健挺直,氣韻十足,并與其他部位相互照應。胡須如果象螺絲一樣的彎曲,這人一定聰明,目光高遠,豁然大度。胡須細長的,象磨損的繩子一樣到處是細彎小曲,這種人生性風流倜儻,卻沒有淫亂之心,將來一定能名高位顯。胡須剛勁有力,如一把張開的利戟,這種人將來一定當大官,掌重權(quán)。胡須清新明朗,象閃閃發(fā)光的銀條,這種人年紀輕輕就為朝中大臣。以上這些都是仕途官場上的大材大器的人物。如果人的胡須是紫色,眉毛如利劍,聲音洪亮粗壯。胡須象虬那樣蓬松勁挺散亂,而且有對還長到耳朵后邊去,這樣的胡須,再有一副清爽和英俊的骨骼與精神。即使封不了千里之候,也能當十年的宰相。其他的胡須,如輔須先長出來,終究沒有好處。人中沒有胡須,一輩子受苦受窮。鼻毛連接胡須,命運不順利,前景暗然。短髭長大了而遮住了嘴,一輩子忍饑挨餓等等。這些胡須的兇象,是顯而易見的,這里,就用不著詳細論述了。
"須眉男子"。未有須眉不具可稱男子者。"少年兩道眉,臨老一付須。"此言眉主早成,須主晚運也 。然而紫面無須自貴,暴腮缺須亦榮:郭令公半部不全,霍膘驍一副寡臉。此等間逢,畢竟有須眉者,十之九也。
眉尚彩,彩者,杪處反光也。貴人有三層彩,有一二層者。所謂"文明氣象",宜疏爽不宜凝滯 。一望有乘風翔舞之勢,上也;如潑墨者,最下。倒豎者,上也;下垂者,最下。長有起伏,短有神氣;濃忌浮光,淡忌枯索。如劍者掌兵權(quán),如帚者赴法場。個中亦有征范,不可不辨。但如壓眼不利,散亂多憂,細而帶媚,粗而無文,是最下乘。
須有多寡,取其與眉相稱。多者,宜清、宜疏、宜縮、宜參差不齊;少者,宜光、宜健、宜圓、宜有情照顧。卷如螺紋,聰明豁達;長如解索,風流榮顯;勁如張戟,位高權(quán)重;亮若銀條,早登廊廟,皆宦途大器。紫須劍眉,聲音洪壯;蓬然虬亂,嘗見耳后,配以神骨清奇,不千里封侯,亦十年拜相。他如"輔須先長終不利"、"人中不見一世窮"、"鼻毛接須多滯晦"、"短斃遮口餓終身",此其顯而可見者耳。
古文典籍
- 「詩經(jīng)」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jīng)」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jīng)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jīng)」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jīng)」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guī)」
- 「金剛經(jīng)」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jīng)」
- 「戰(zhàn)國策」
- 「地藏經(jīng)」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jīng)」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xù)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jīng)」
- 「四十二章經(jīng)」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nèi)經(jīng)」
- 「黃帝四經(jīng)」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nóng)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