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政要_卷六論謙讓譯文
-
查閱典籍:《貞觀政要》——「貞觀政要·卷六論謙讓」原文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人們說,是天子就可以自認為尊貴崇高,無所畏懼了,我認為恰恰相反,天子更應該謙遜恭謹,經常心懷畏懼。從前,舜告誡禹說:‘你只要不驕傲,天下就沒有人和你爭能,你只要不自夸,天下就沒有人和你爭功。’《易經》上說:‘君子的準則是厭惡自滿而以謙遜為貴?!隽颂熳樱绻徽J為自己尊貴崇高,不保持謙遜恭謹的態度,倘若自己有過失,誰還會冒犯尊顏向他提意見呢?我常常在想,帝王每講一句話,每做一件事,必定要上畏皇天、下懼群臣。天雖高,卻能聽到地上的議論,怎能不畏懼天呢?公卿百官,都在下面注視著我,這怎能不讓人畏懼呢?因此,帝王即使常懷謙遜恐懼之心,恐怕還是不能稱上天之心和百姓之意啊?!蔽横缃又f:“古人講:‘做事情無不有個開始,但很少有人能夠堅持到結束。’希望陛下保持常謙常懼的準則,一天比一天更謹慎,那么國家就會永遠鞏固,不會傾覆。唐堯、虞舜之世之所以天下太平,實際上就是用的這個方法?!?/p>
貞觀三年,唐太宗問給事中孔穎達:“《論語》里講:‘有才能的人向沒才能的人請教,知識多的人向知識少的人請教,這樣,有才能的人好像顯得沒有才能,知識淵博的人好像顯得無知。’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孔穎達回答說:“圣人實行教化,要求每個人都謙遜退讓,有才能的人不驕傲自大,仍舊向沒才能的人請教他不知道的事情。自己雖然多才多藝,可還是害怕懂得太少,仍舊向才藝寡少的人討教求得更多的知識。自己雖然有知識,表面上卻不表現出來,自己內心雖然已經很充實,表面上卻好像空虛。這句話不僅是對庶民百姓的要求,帝王的德行,也應當如此。帝王內心蘊藏神明,外表必須沉默,使人感到高深莫測。所以《周易》上講‘要表現得蒙昧無知來自養正道,不顯露明智以盛氣凌人’。如果帝王身居至尊之位,就炫耀自己的聰明,憑借才能欺凌別人,掩飾過錯,拒絕諍諫,那么上下之間的情感就會被隔斷,君臣之間的原則就會被拋棄,自古以來國家滅亡,沒有不是由此而造成的?!碧铺诤苜澩卣f:“《周易》上講:‘勤勞謙遜的品質,君子如果能夠保持到底,就會有好事降臨。’這句話的意思和你說的是一樣的啊。”于是,下詔賞賜給孔穎達絹帛二百段。
河間王李孝恭,在武德初年被封為趙郡王,后被加封為東南道行臺尚書左仆射。他平定了蕭銑、輔公祏的勢力,于是長江、淮河以及嶺南、嶺北地區都在他的統領之內。他控制一方,威名遠揚,不久遷任禮部尚書??墒?,李孝恭性格謙遜忍讓,沒有一絲一毫驕傲自大的習氣。當時,特進江夏王李道宗,以統兵打仗聞名,很有學問,并且禮賢下士,愛惜人才,唐太宗很器重他。在大唐宗室中,只有李孝恭、李道宗二人德才無人可比,是一代英杰。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則得自尊崇,無所畏懼,朕則以為正合自守謙恭,常懷畏懼。昔舜誡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帧兑住吩唬骸说缾河弥t?!矠樘熳?,若惟自尊崇,不守謙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誰肯犯顏諫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懼群臣。天高聽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見瞻仰,何得不懼?以此思之,但知常謙常懼,猶恐不稱天心及百姓意也?!蔽赫髟唬骸肮湃嗽疲骸也挥谐?,鮮克有終?!副菹率卮顺Vt常懼之道,日慎一日,則宗社永固,無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實用此法?!?/p>
貞觀三年,太宗問給事中孔穎達曰:“《論語》云:‘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何謂也?”穎達對曰:“圣人設教,欲人謙光。己雖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訪能事。己之才藝雖多,猶病以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雖有,其狀若無,己之雖實,其容若虛。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當如此。夫帝王內蘊神明,外須玄默,使深不可知。故《易》稱‘以蒙養正;以明夷蒞眾’。若其位居尊極,炫耀聰明,以才陵人,飾非拒諫,則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滅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曰:“《易》云:‘勞謙,君子有終,吉?!\如卿言?!痹t賜物二百段。
河間王孝恭,武德初封為趙郡王,累授東南道行臺尚書左仆射。孝恭既討平蕭銑、輔公祏,遂領江、淮及嶺南、北,皆統攝之。專制一方,威名甚著,累遷禮部尚書。孝恭性惟退讓,無驕矜自伐之色。時有特進江夏王道宗,尤以將略馳名,兼好學,敬慕賢士,動修禮讓,太宗并加親待。諸宗室中,惟孝恭、道宗莫與為比,一代宗英云。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疏是枝條艷是花,春妝兒女競奢華
-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 昔在零陵厭,神器若無依
-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
- 修竹畔,疏簾里歌余塵拂扇,舞罷風掀袂
- 柳花深巷午雞聲,桑葉尖新綠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