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_秦五文信侯出走譯文
-
查閱典籍:《戰國策》——「戰國策·秦五文信侯出走」原文
文信侯呂不韋被罷免相國回到封地,他的黨羽司空馬逃往趙國,趙王讓他代理相國。此時,秦國正調動兵馬進攻趙國。司空馬對趙王說:“文信侯擔任秦相時,臣是他的下屬,做過尚書一類的事情,因此熟悉秦國的情況。如今大王讓臣做代理小官,我也要了解趙國的情況,臣愿為大王把兩國先作一番比較,看看誰的勝算大。大王您看,趙與秦哪一個國家更強大?”趙王答道:“趙國當然沒秦國強大。”司空馬又問:“以人口而言,哪一國更多?”答道:“比不上秦國。”又問:“糧食錢幣能不能與秦相比?”答:“不能。”“哪一國政令更嚴明?”“還是秦國。”于是司空馬說:“既然趙國諸事都不如秦國,那么面臨的就只有滅亡了。”趙王懇求說:“希望先生不要嫌棄趙國,不吝賜教,寡人愿意聽從先生的謀劃。”
司空馬獻策說:“假如大王賂秦以半數國土,秦國兵不血刃便獲此厚利,必大喜過望。秦一來擔心趙兵作魚死網破之爭,二來深恐諸侯率兵來救,秦王必定迫不急待收受獻地。秦得到土地,欲望得到一時的滿足,便會退兵回國暫作休整,趙國雖然僅剩半壁河山,還足以自存。秦國收到賄賂日益驕橫,山東諸侯必然十分恐慌;假如趙國滅亡就會危及他們自已,他們一定會驚恐不安,從而出兵救趙。在形勢的推動下,合縱陣線頃刻間就能形成。臣請求為大王約合各路諸侯,如此,大王名義上失去了半壁河山,實際上卻得到山東各諸侯的援助來共同抗擊秦國,秦國也不難被滅亡了。”
趙王說:“不久前秦出兵攻趙,寡人為求自保,曾以河間十二縣賄賂秦國,國土滄喪,兵力削弱,始終逃不脫秦兵的逼迫。如今先生又建議割讓半數國土,只恐秦國因而更加強大,趙國更無力以自保,難免遭受滅亡之禍。希望先生再想個計策。”司空馬說:“臣雖然出身于刀筆小吏,累官而積,仍是尚書小官,從來沒有率兵打過仗,我請求帶領趙國的全軍去抗擊秦國。”趙王并不愿意讓司空馬掌握軍權。司空馬無奈,只好說:“臣只有區區愚計,大王不納,臣也沒什么可能奉獻給大王了,臣請求離開趙國。”
司空馬離開邯鄲,經過平原津。平源津令郭遺聽說有遠客自邯鄲而來,便熱情地接待他,向他打聽戰事:“聽說秦兵正在攻打趙國,客人自邯鄲來,請問戰況如何?”司空馬敘述了一遍為趙王設謀圖存而趙王不采納、趙國滅亡只在朝夕之間的事。郭遺說:“那么客人估計趙國能支持多久?”司空馬說:“趙王若能堅持以武安君李牧為將,可支一年;如果妄殺武安君,滅亡之期,則不出半年。我聽說趙王臣子之中有個叫韓倉的,善于阿諛奉承、曲意迎上,甚得趙王歡心。這個人妒賢嫉能,每每讒害有功之臣。如今趙國正是風雨飄搖之時,趙王非親勿用,必聽韓倉之言,武安君下場可想而知。”
韓倉果然向趙王大進李牧的讒言,趙王使人取代李牧統帥之位,令其速返邯鄲。然后派韓倉胡亂找茬數落李牧:“將軍得勝歸來,大王向你敬酒賀功,可將軍回敬大王時,雙手緊握匕首,其心叵測,其罪當誅!”武安君急忙分辯說:“臣胳膊患了曲攣之疾,伸不直,而我的身軀高大,跪拜之時不能雙手夠地,臣深恐對大王不敬而觸犯死罪,便叫木工做了一個假臂,大王若是不信,臣可示之于王。”于是從袖中取出假肢給韓倉看。那假肢狀如木橛,纏以布條。李牧懇求韓倉向趙王加以解釋。韓倉卻不理睬,冷言道:“臣只是受命于王,大王賜將軍死,絕不容恕,我不敢為你多言。”無奈,李牧朝北向趙王遙叩感謝往昔知遇之恩,抽出寶劍準備自殺,可轉念一想:臣子不能自殺于宮中。于是他快步走出司馬門。當他前行走出門之后,李牧右手引劍自殺,可是胳膊太短,寶劍無法刺透,于是以嘴含劍,將劍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李牧死后才5個月,趙國就滅亡了。
平原令郭遨,每次見到朋友,總為司空馬咨嗟嘆惜不已。而他又認為,司空馬為秦所放逐并非由于愚魯,離開趙國并非出于無能。趙國走了一個司空馬,致使國家滅亡,可見亡國滅族,并不是沒有賢才輔佐,只是君主不能用賢罷了。
文信侯出走,與司空馬之趙,趙以為守相。秦下甲而攻趙。司馬空說趙王曰:“文信侯相秦,臣事之,為尚書,習秦事。今大王使守小官,習趙事。請為大王設秦、趙之戰,而親觀其孰勝。趙孰與秦大?”曰:“不如。”“民孰與之眾?”曰:“不如。”“金錢粟孰與之富?”曰:“弗如。”“國孰與之治?”曰:“不如。”“相孰與之賢?”曰:“不如。”“將孰與之武?”曰:“不如。”“律令孰與之明?”曰:“不如。”司空馬曰:“然則大王之國,百舉而無及秦者,大王之國亡。”趙王曰:“卿不遠趙,而悉教以國事,愿于因計。”司空馬曰:“大王裂趙之半以賂秦,秦不接刃而得趙之半,秦必悅。內惡趙之守,外恐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卻兵,趙守半國以自存。秦銜賂以自強,山東必恐;亡趙自危,諸侯必懼。懼而相救,則從事可成。臣請大王約從。從事成,則是大王名亡趙之半,實得山東以敵秦,秦不足亡。”趙王曰:“前日秦下甲攻趙,趙賂以河間十二縣,地削兵弱,卒不免秦患。今又割趙之半以強秦,力不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計。”司空馬曰:“臣少為秦刀筆,以官長而守小官,未嘗為兵首,請為大王悉趙兵以遇。”趙王不能將。司空馬曰:“臣效愚計,大王不用,是臣無以事大王,愿自請。”
司空馬去趙,渡平原。平原津令郭遺勞而問:“秦兵下趙,上客從趙來,趙事何如?”司空馬言其為趙王計而弗用,趙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趙何時亡?”司空馬曰:“趙將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趙王之臣有韓倉者,以曲合于趙王,其交甚親,其為人疾賢妒功臣。今國危亡,王必用其言,武安君必死。”
韓倉果惡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韓倉數之曰:“將軍戰勝,王觴將軍。將軍為壽于前而捍匕首,當死。”武安君曰:“繓病鉤,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懼死罪于前,故使工人為木材以接手。上若不信,繓請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韓倉,狀如振捆,纏之以布。“愿公入明之。”韓倉曰:“受命于王,賜將軍死,不赦。臣不敢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賜死,縮劍將自誅,乃曰:“人臣不得自殺宮中。”遇司空馬門,趣甚疾,出諔門也。右舉劍將近自誅,臂短不能及,銜劍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死五月,趙亡。
平原令見諸公,必為言之曰:“磋嗞乎,司空馬!”又以為司空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趙,非不肖也。趙去司空馬而國亡。國亡者,非無賢人,不能用也。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每恨蟪蛄憐婺女,幾回嬌妒下鴛機,今宵嘉會兩依依
- 冥冥寒食雨,客意向誰親?
- 尋思不似鵲橋人,猶自得、一年一度
- 張翰江東去,正值秋風時
- 春草細還生,春雛養漸成
- 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零
- 孤雁飛南游,過庭長哀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