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維 朝代:唐朝
-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
- 渭城朝雨浥輕塵,[2]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3]
- 送元二使安西拼音解讀:
- wèi chéng cháo yǔ yì qīng chén ,[2]
kè shě qīng qīng liǔ sè xīn 。
quàn jun1 gèng jìn yī bēi jiǔ ,
xī chū yáng guān wú gù rén 。[3]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相關翻譯
-
相關賞析
-
作者介紹
- 王維
王維(701─761),字摩詰,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九歲知屬辭,十九歲應京兆府試點了頭名,二十一歲(開元九年)中進士。任大樂丞。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規表演黃獅子舞被貶為濟州(在今山東境內)司功參軍。宰相張九齡執政時,王維被提拔為右拾遺,轉監察御史。李林甫上臺后,王維曾一度出任涼州河西節度使判官,二年后回京,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陽去主持考試工作。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和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公元七五六年,王維被攻陷長安的安祿山叛軍所俘,他服藥取痢,佯稱瘖疾,結果被安祿山「遣人迎置洛陽,拘于普施寺,迫以偽署」。平叛后,凡做偽官的都判了罪,但王維因在被俘期間作《凝碧池》詩懷念朝廷、痛罵安祿山,得到唐肅宗的贊許,加之平亂有功的胞弟王縉極力營救,僅降職為太子中允,后來又升遷為尚書右丞。但自此,王維變得更加消沉了。在半官半隱、奉佛參禪、吟山詠水的生活中,度過了自己的晚年。王維的詩歌創作道路大致以開元二十六年(738)張九齡罷相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詩作大都反映現實,具有明顯的進步政治傾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盛唐時代積極進取的精神;后期的詩作多是描山摹水、歌詠田園風光的,其中也曲折地表達了對現實政治的不滿,但情緒的主調卻是頹唐消極的。王維不僅工詩善畫,且精通音律,擅長書法。詩歌、音樂、繪畫三種藝術在審美趣味上相互融會、相互滲透,具有獨特的造詣,被蘇軾譽之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有《王右丞集》。附: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工書畫,與弟縉俱有俊才。開元九年,進士擢第,調太樂丞,坐累為濟州司倉參軍,歷右拾遺、監察御史、左補闕、庫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寶末,為給事中,安祿山陷兩都,維為賊所得。服藥陽瘖,拘于菩提寺,祿山宴凝碧池。維潛賦詩悲悼,聞于行在,賊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責授太子中允,遷中庶子、中書舍人。復拜給事中。轉尚書右丞。維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寧薛諸王駙馬豪貴之門,無不拂席迎之,得宋之問輞川別墅,山水絕勝。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篤于奉佛,晚年長齋禪誦。一日,忽索筆作書數紙,別弟縉及平生親故,舍筆而卒,贈秘書監。寶應中,代宗問縉:朕常于諸王坐聞維樂章,今存幾何,縉集詩六卷、文四卷,表上之。敕答云:卿伯氏位列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長揖楚辭,詩家歸美,克成編錄。嘆息良深,殷璠謂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成珠,著壁成繪。蘇軾亦云,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有《王右丞集》。
王維的詩詞
-
- 送別(下馬飲君酒)
- 青溪 / 過青溪水作
- 既蒙宥罪旋復拜官伏感圣恩竊書鄙意兼奉簡新…等諸公
- 相和歌辭。祠漁山神女歌。迎神
- 魚山神女祠歌。送神
- 酬張少府
- 輞川集。漆園
- 戲題示蕭氏甥
- 李處士山居
- 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莊因題石壁十韻之作應制
唐朝詩詞推薦
-
- 三月三日登龍山
- 三閭廟(沅湘流不盡)
- 畫鴨
- 五粒小松歌并序(蛇子蛇孫鱗蜿蜿)
-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江漢曾為客)
- 哭宣城善釀紀叟
- 釣魚詩(秋水釣紅渠)
- 哀江頭(少陵野老吞聲哭)
- 出城寄權璩、楊敬之(草暖云昏萬里春)
- 銅駝悲(落魄三月罷)
- 送元二使安西原文,送元二使安西翻譯,送元二使安西賞析,送元二使安西閱讀答案,出自王維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