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原文:
-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拼音解讀:
-
mǎn yuè fēi míng jìng ,guī xīn shé dà dāo 。
zhuǎn péng háng dì yuǎn ,pān guì yǎng tiān gāo 。
shuǐ lù yí shuāng xuě ,lín qī jiàn yǔ máo 。
cǐ shí zhān bái tù ,zhí yù shù qiū háo 。shāo xià wū shān xiá ,yóu xián bái dì chéng 。
qì shěn quán pǔ àn ,lún zè bàn lóu míng 。
diāo dòu jiē cuī xiǎo ,chán chú qiě zì qīng 。
zhāng gōng yǐ cán pò ,bú dú hàn jiā yíng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譯文
窗外是滿月,明鏡里也是滿月,思鄉的情緒如同刀在心頭亂割!輾轉流離,家鄉越來越遠;桂花攀折,天空如此遠闊!歸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樣潔白,林中棲息的小鳥正梳理著羽毛。看著那月宮中的兔…詳情 -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評析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此組詩主調應該是悲傷蒼涼的。第一首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征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歸心折大刀”說的是吳剛在月宮被罰砍桂花樹,杜甫猜想…詳情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
- 宿贊公房
- 秋雨嘆之三
- 貧交行
- 白鹽山(白鹽崖高千馀丈,在州城東十七里)
- 江陵望幸
- 乘雨入行軍六弟宅
-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 十月一日
- 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一作暢當詩)
- 別崔潩因寄薛據、孟云卿(內弟潩赴湖南幕職)
-
- 拋球樂(春早見花枝)
- 之廣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 謝新恩(櫻花落盡春將困)
- 浪淘沙(日照澄洲江霧開)
- 沉醉東風·七夕
- 鷓鴣(暖戲煙蕪錦翼齊)
- 籌筆驛(猿鳥猶疑畏簡書)
- 雜詩·近寒食雨草萋萋
- 雪詩(長安大雪天)
- 秋宵月下有懷
-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原文,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翻譯,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賞析,八月十五夜月二首閱讀答案,出自杜甫的作品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作者介紹
杜甫的詩詞
唐朝詩詞推薦
詩詞類別
杜甫的詩詞
- 《宿贊公房》
- 《秋雨嘆之三》
- 《貧交行》
- 《白鹽山(白鹽崖高千馀丈,在州城東十七里)》
- 《江陵望幸》
- 《乘雨入行軍六弟宅》
-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 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 《十月一日》
- 《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一作暢當詩)》
- 《別崔潩因寄薛據、孟云卿(內弟潩赴湖南幕職)》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