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渚湖上即事
作者:李頻 朝代:唐代
- 鄂渚湖上即事原文:
- 杜門聊自適,湖水在窗間。縱得滄洲去,無過白日閑。
多慵空好道,少賤早凋顏。獨有東山月,依依自往還。
- 鄂渚湖上即事拼音解讀:
- dù mén liáo zì shì ,hú shuǐ zài chuāng jiān 。zòng dé cāng zhōu qù ,wú guò bái rì xián 。
duō yōng kōng hǎo dào ,shǎo jiàn zǎo diāo yán 。dú yǒu dōng shān yuè ,yī yī zì wǎng hái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相關翻譯
-
相關賞析
-
作者介紹
- 李頻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壽昌長林西山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唐宣宗大中八年(854),頻中進士,調校書郎,任南陵縣主簿,又升任武功縣令。在任武功令時,當地強暴橫行,李頻針對時弊,查明地方惡霸實情,陳報上司,予以嚴懲。適遇荒年,遂開倉賑濟,并進而教育百姓開發水利,引水灌田,使糧食豐收,人民安居樂業。善政傳聞唐室,懿宗給予嘉許,后李頻升侍御史,調都官員外郎。乾符年間李頻上表自薦,請任建州刺史。當時正值黃巢起義軍從浙江衢州開山700里過建州,又因唐王朝宦官擅權,藩鎮割據,盜賊四起,縣政不治,建州局勢相當混亂。李頻到任后,首先宣布政教條例,嚴肅官規,懲辦盜賊,禮與法相提并行,使建州社會得以安定,民生安寧。 李頻初到建州時,曾有《之任建安淥溪亭偶作二首》詩:“入境當春務,農蠶事正殷。逢溪難飲馬,度嶺更勞人。想取烝黎泰,無過賦斂均。不知成政后,誰是得為鄰”。足見李頻非常重視農業生產和同情民間疾苦。李頻死后,建州父老將他卜葬在“縣之永樂洲”。又念及李頻生前甚愛梨山風景,便在梨山建廟,用廟前大梨木刻成李頻象,立在廟殿中,以供拜念。宋人有詩“建安梨岳老梨木,刻作唐朝建州牧”。廟今已荒廢。 李頻整頓吏治,安定社會,發官倉賑濟災民,雇鄉民疏通六門堰,按故道引水灌田。唐懿宗獎以緋衣、銀魚,調京任侍御史,后升任都官員外郎。不久,任建州(今福建建甌)刺史。頻以禮法治下,深受百姓愛戴。乾符三年(876),頻病死任內,建州百姓舉城致哀,建梨岳廟以祀之。壽昌父老相與扶柩,歸葬于永樂(今李家),并建都官祠以示紀念。天復年間(901~904),李頻的兒子將父母棺柩運回家鄉埋葬,途中遇戰亂,無法運行,只好葬在昭武光澤的大烏洲。于是李頻之后裔也就定居在光澤,今人稱之為:“梨山李氏”。李頻一生詩作甚多,大多散佚。宋嘉熙三年(1239),金華人王野任建州太守,于京城書肆中得李詩195篇,輯為《梨岳詩集》,并為之序。《全唐詩》載李詩208首。歷代評李詩“清新警拔”、“清逸精深”。 李頻著作有《梨岳集》一卷,附錄一卷。清代建安人鄭修樓曾有詩贊曰:“千載嫡仙攜手笑,李家天上兩詩人”。把李頻和李白并舉。《湘口送友人》是李頻的代表作之一,受到歷代詩家的好評。 李頻的故鄉壽昌河南建有都官祠,故居石門塘有梨山古廟。1988年李頻誕辰1170年之際,由縣歷史學會發起,有關部門集資在靈棲洞風景區建“梨岳亭”,立李頻紀念碑,讓前來靈棲洞游覽的游人都能了解李頻的事跡。
李頻的詩詞
-
- 勉力
- 送羅著作兩浙按獄(著作嘗宰蘇州吳縣)
- 府試老人星見
- 酬姚覃
- 入朝遇雪
- 鏡湖夜泊有懷(東晉太守馬臻所筑)
- 臨岐留別相知
- 下第后屏居書懷寄張侍御
- 初離黔中泊江上
- 長安書事寄所知
唐代詩詞推薦
-
- 秋日出游偶作
- 破北虜太和公主歸宮闕
- 贈晦公禪人
- 仙詩五首
- 野園
- 寄上荊渚,因夢廬岳,乃圖壁賦詩
- 狀江南。孟春
- 聞尚顏上人創居有寄
- 郊廟歌辭。祀雨師樂章。送神
- 冬夜酬范秘書(一作九衢春日酬范秘書)
- 鄂渚湖上即事原文,鄂渚湖上即事翻譯,鄂渚湖上即事賞析,鄂渚湖上即事閱讀答案,出自李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