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段九秀才歸澧州
作者:呂溫 朝代:唐代
- 送段九秀才歸澧州原文:
- 湘南孤白芷,幽托在清潯。豈有馨香發,空勞知處深。
摧賢路已隔,賑乏力不任。慚我一言分,貞君千里心。
寸義薄聯組,片誠敵兼金。方期踐冰雪,無使弱思侵。
- 送段九秀才歸澧州拼音解讀:
- xiāng nán gū bái zhǐ ,yōu tuō zài qīng xún 。qǐ yǒu xīn xiāng fā ,kōng láo zhī chù shēn 。
cuī xián lù yǐ gé ,zhèn fá lì bú rèn 。cán wǒ yī yán fèn ,zhēn jun1 qiān lǐ xīn 。
cùn yì báo lián zǔ ,piàn chéng dí jiān jīn 。fāng qī jiàn bīng xuě ,wú shǐ ruò sī qīn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相關翻譯
-
相關賞析
-
作者介紹
- 呂溫
呂溫(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河中(今永濟市)人。德宗貞元十四年(798)進士,次年又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校書郎。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薦任左拾遺。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為入蕃副使,在吐蕃滯留經年。順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參與“永貞革新”。永貞元年 (805)秋,使還,轉戶部員外郎。歷司封員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與宰相李吉甫有隙,貶道州刺史,后徙衡州,甚有政聲,世稱“呂衡州”。曾從陸贄治《春秋》,從梁肅為文章,學有淵源。其文俊拔贍逸,頗有文采,《舊唐書·呂溫傳》稱其文“有左丘明、班固之風”。與柳宗元、元稹等相厚,在衡與石鼓書院李寬、衡岳寺靈澈、九真觀田良逸等友善,樂道參玄。嘗奉敕祭告南岳。卒后,劉禹錫將其詩文輯為《呂衡州集》二十卷,后有《呂和叔文集》行世,《全唐詩》收其詩二卷百余首。
呂溫在法律思想上強調明刑立威,認為治理國家必須“權之以法制、董之以刑罰”;但又認為刑罰是道德的輔佐,刑罰的運用必須服務于“導之以德”,以達到使人“遷善遠罪”的目的。為了維護封建法制的嚴肅性和力求執法公正,他提出了兩個主張:①反對“功臣恕死”的規定,認為功不可以不賞,罪不可以不刑;信賞必罰是天經地義。如果有功勛的人犯了死罪予以免死,或者沒有犯罪而先行恕死,乃是棄信廢刑,撓權亂法,以罪寵人。這樣不但不能勸善懲惡,反而會鼓勵犯罪,對國家對功臣都將有害無益。②反對納粟贖罪的規定,認為刑賞是國之大本,不可不嚴肅對待。漢代曾用過納粟的辦法除罪拜爵,但那是“雜霸道而隳王制,昧宏規而狃小利”。以之拜爵,固然毀壞了有功必賞的規定,以之除罪,更是廢棄了有罪必罰的法律,是對殘賊之徒和□宄之黨大開免罪之門,使兇人酷吏可以肆無忌憚地為非作惡。這樣,刑法規定得再嚴,甚至“臨以斧鉞,驅于鼎鑊”,也是不足以立威的。
呂溫的詩詞
-
- 賦得失群鶴
- 嘲黔南觀察南卓(一云卓故人效呂溫作)
- 劉郎浦口號(吳蜀成婚此水潯)
- 奉和武中丞秋日臺中寄懷簡諸僚友
- 道州月嘆(追述蕃中事,與道州對言之)
- 贈友人
- 劉郎浦口號
- 道州觀野火
- 白云起封中詩(題中用韻,六十字成)
- 道州秋夜南樓即事
唐代詩詞推薦
-
- 送韋侍御先歸京(得寬字)
- 冬日天井西峰張煉師所居
- 奉和韋判官獻侍郎叔除河東采訪使
- 棣華驛見楊八題夢兄弟詩
- 軍城早秋
- 苗侍中挽歌二首
- 黃犢子謠
- 長安春
- 和高秘書早春對雪登樓見寄之什
- 送薛逢之宣州謁廢使(一作謁裴使君)
- 送段九秀才歸澧州原文,送段九秀才歸澧州翻譯,送段九秀才歸澧州賞析,送段九秀才歸澧州閱讀答案,出自呂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