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臺觀(滕王造)
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 玉臺觀(滕王造)原文:
- 中天積翠玉臺遙,上帝高居絳節朝。遂有馮夷來擊鼓,
始知嬴女善吹簫。江光隱見黿鼉窟,石勢參差烏鵲橋。
更肯紅顏生羽翼,便應黃發老漁樵。
- 玉臺觀(滕王造)拼音解讀:
- zhōng tiān jī cuì yù tái yáo ,shàng dì gāo jū jiàng jiē cháo 。suí yǒu féng yí lái jī gǔ ,
shǐ zhī yíng nǚ shàn chuī xiāo 。jiāng guāng yǐn jiàn yuán tuó kū ,shí shì cān chà wū què qiáo 。
gèng kěn hóng yán shēng yǔ yì ,biàn yīng huáng fā lǎo yú qiáo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相關翻譯
-
相關賞析
-
作者介紹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杜甫的詩詞
-
- 夜歸
- 玉華宮
- 江漢(江漢思歸客)
- 野老
- 送率府程錄事還鄉
- 寄高適
- 赴青城縣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
- 雨不絕
- 引水
- 閬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
唐代詩詞推薦
-
- 故右散騎常侍舒國公褚公挽詞
- 上陜府姚中丞
- 送雍陶及第歸覲
- 閑居自述
- 南山(一作賀朝清詩)
- 秋宿洞庭
- 下第后夷門乘舟至永城驛題
- 和訪寂上人不遇
- 玩殘花
- 寄天臺道士
- 玉臺觀(滕王造)原文,玉臺觀(滕王造)翻譯,玉臺觀(滕王造)賞析,玉臺觀(滕王造)閱讀答案,出自杜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