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出自清朝蘇軾的《定風波·三月七日》- 原文賞析: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拼音解讀:
-
sān yuè qī rì ,shā hú dào zhōng yù yǔ 。yǔ jù xiān qù ,tóng háng jiē láng bèi ,yú dú bú jiào ,yǐ ér suí qíng ,gù zuò cǐ 。
mò tīng chuān lín dǎ yè shēng ,hé fáng yín xiào qiě xú háng 。zhú zhàng máng xié qīng shèng mǎ ,shuí pà ?yī suō yān yǔ rèn píng shēng 。
liào qiào chūn fēng chuī jiǔ xǐng ,wēi lěng ,shān tóu xié zhào què xiàng yíng 。huí shǒu xiàng lái xiāo sè chù ,guī qù ,yě wú fēng yǔ yě wú qíng 。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
定風波·三月七日譯文及注釋
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上遇到了雨,避雨的工具之前已經舍棄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么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所以寫了這首詞。不必去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詳情定風波·三月七日英譯
Calming the WavesSu ShiListen not to the rain beating against the trees.Why don't you slow…詳情 -
定風波·三月七日寫作背景
元豐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后所作。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雨具,同行之人皆覺狼狽。雨過天晴,作者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見的大雨,寫下了這一…詳情定風波·三月七日中心思想
此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警,表現…詳情定風波·三月七日賞析
即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詳情定風波·三月七日評價
讀罷全詞,令人心情振奮,心境豁然,心靈凈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讀者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從心理學“白日夢”的角度看,此詞實際是作者描繪的一個淡泊從容、曠達超脫的白日…詳情 - 蘇軾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于有文化教養的寒門地主家庭。祖父蘇序是詩人,父蘇洵長于策論,母程氏親授以書。嘉祐二年(1057)參加禮部考試,中第二名。仁宗殿試時,與其弟蘇轍同科進士及第。因母喪回蜀。嘉祐六年(1061)經歐陽修推薦,應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任期滿后值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還朝任職,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時期。他強調改革吏治,反對驟變。認為「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因意見…詳情
-
- 浣溪沙(感舊)
- 南歌子(暮春)
- 菩薩蠻(七夕)
- 行香子(一葉舟輕)
-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 西江月(再用前韻戲曹子方)
- 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
- 春宵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 菩薩蠻·回文秋閨怨
-
- 林則徐
- 曹雪芹
- 項鴻祚
- 納蘭性德
- 敦誠
- 李慈銘
- 俞樾
- 陳維崧
- 紀昀
- 姚鼐
- 定風波·三月七日原文,定風波·三月七日翻譯,定風波·三月七日賞析,定風波·三月七日閱讀答案,出自蘇軾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