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荊
-
歷史來源
源流一
源于羋姓,出自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山一帶(今湖北荊州),國號為荊,君主稱為荊君。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上的記載,楚國的舊國號是荊,荊氏是未改號為楚之前的姓氏,又說周朝楚國的別稱為荊,國民以國為氏。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帝之后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于是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所屬部落族人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鄭)。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就是楚之先祖。
周襄王姬鄭十四年(楚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638年),楚成王派兵救鄭國,與宋國軍隊大戰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射傷意欲稱霸的宋襄公并擊敗宋軍,楚國軍威大振,其時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在楚成王繼位改荊為楚以后,以前歷代荊君的庶出子孫者,即有以原國號為姓氏者,稱荊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荊氏正宗。
源流二
源于羋姓,出自為居于秦國的楚氏避秦莊襄王嬴楚之諱所改,屬于以國名為氏,或避諱改姓為氏。羋姓之后原有以國為姓的楚氏,其中有一支楚氏族人居于秦國,在斯地生息繁衍。后在先秦時期因避秦莊襄王嬴子楚的名諱,改以原國名“荊”為姓氏,稱荊氏,世代相傳至今。
羋姓荊氏族人皆尊奉楚君熊繹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姜姓荊氏合譜。
源流三
源于姜姓,出自戰國末期齊國慶氏,屬于因故改姓為氏。戰國末期,齊國有慶氏一族,是公孫慶克的后裔子孫,后因故有改姓為荊氏者,逐漸形成江南荊氏一族。公孫慶克,是齊桓公姜小白的庶孫,即齊桓公之子姜無虧的兒子。公孫慶克的兒子后來以父名命氏,稱慶氏,形成了一個慶氏大家族。在春秋時期,齊國公孫慶克的后裔中有著名的慶封,在晉國還有慶鄭,皆為齊桓公之支庶。在先秦時期,被燕國太子丹收買并派往秦國去刺殺秦王嬴政的著名“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之刺客荊軻,即是該支由慶氏分衍的荊氏族人。
姜姓荊氏皆尊奉公孫慶克為得姓始祖,且不與羋姓荊氏合譜。
源流四
始祖荊王賈(高帝從兄也)后人家族名人
荊軻
荊軻:(?~公元前227年),中國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失敗被殺。戰國末期衛國人,漢族,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后游歷到燕國,被稱為“荊卿”(或荊叔),隨之由燕國智勇深沉的“節俠”田光推薦給太子丹,拜為上卿。秦國滅趙后,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與田光密謀,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于期之頭及燕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于期,荊軻只好私見樊于期,告以實情,樊于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于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后,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被殺。
荊浩
荊浩:五代后梁畫家,沁水(今屬山西省)人。他擅畫山水,常常攜帶筆墨摹寫山中古松,畫云中山頂時,能畫出四面峻厚的氣勢。著有《筆法記》,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荊嗣
荊嗣:宋代名將,累立戰功。歷官天武軍校、田重進部將,太宗時攻太原及幽州,他皆率先陷陣,拜都指揮使。真宗時,為邠慶、環慶副部署,嗣起行伍,一生經150余戰,未嘗敗北。遷徙分布
宋朝時期,荊姓大約有4萬人,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5%,約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一十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湖北一帶。明朝時期,荊姓人口驟減,大約有1萬8干人,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山東、湖南、河北等地。山西為荊姓第一大省,約占荊姓總人口的一半。『百家姓章節目錄』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