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簡
-
歷史來源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謚號為姓。春秋時,晉國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經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與太傅陽處父不和,鞫居為他刺殺陽處父,結果被趙盾處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續,死后謚為續簡子,世稱續簡伯,他的子孫后代便以其謚號為姓,稱簡姓。
2、出自耿姓,為三國時蜀國簡雍之后所改。簡雍本姓耿,幽州人讀“耿”與“簡”同音,遂變為簡姓。
3、出自檢姓所改。漢代時有句章尉檢其明,因避諱而改姓簡。家族名人
簡雍:字憲和,三國時蜀國人。他自少年時就與劉備交好,后來劉備圍攻成都,他入城勸劉璋歸順,于是被劉備拜為昭德將軍。
簡芳:字德馨,明代上高人。弘治年間進士,歷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性情耿直,執法嚴明而公正,名重一時。
簡正理:宋代御史。居官廉介,以儒術飭吏治,時譽翕然。
簡而廉:明代孝子。通五經,舉孝行,以明經任臨利訓導,著有《孝經解》。
簡文會:南漢尚書右丞。南漢是五代十國時的政權,君主叫劉龑。簡文會自幼聰穎,勤奮讀書,精通經史,善于作詩。劉龑初開進士科,簡文會參考中了第一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簡大獅:清朝未年臺灣抗日民軍首領,臺灣省臺北人。他對日軍侵占臺灣十分憤慨,并在臺北聚眾起義,多次給予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后日本政府勾結清朝官吏將他殺害。遷徙分布
簡姓在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臺灣排名三十二位。簡氏出自姬姓。春秋時期,魯國的簡叔,他的后代就有以他的名字為姓的。東漢時,句章尉檢其明,因避諱而改為簡姓。簡氏是春秋時代晉國大夫續簡伯的后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陽和涿郡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當可發現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陽”,就是“涿郡”。春秋時代的晉國,是傳自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跟當時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國。簡氏的始祖既然出身于晉國的公族,追本究源,他們當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黃帝的苗裔了。據《姓纂》指出:“左傳晉大夫狐鞠居,食采續邑,因號續簡伯,漢有簡卿”;《范陽簡氏家譜》指出:“晉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續,謚曰簡伯。子孫因以為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大夫續簡伯之后,晉與周為姬姓,蓋后稷之子孫,而黃帝之苗裔也。其后或在范陽,或在涿郡。”不過,簡氏也跟大多數著名姓氏一樣,并非僅僅只有春秋時代晉國公族的一支。另外,依照《姓范》的考證,在這個家族的眾多子孫之中,也有一小部分是過去從檢氏改姓而來的。《姓范》是這樣說的:“有檢氏避諱改為簡氏者。”檢氏,讀音與簡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徑,據清代學者張澍的說法,是“當以檢察得姓”,也就是他們的祖先由于曾經擔任過“檢察”的官,所以才“以官為氏”姓了檢。至于這個姓的改姓為簡,則是漢朝時候的事。當時,有一位叫作檢明的人,為了避諱而改姓了音同字異的簡氏,并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襲下去,使得簡氏家族的聲勢為之壯大不少。關于2000多年以來簡氏的播遷情形,也已經被考證。《簡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漢時有簡卿,其在范陽者,三國時有簡雍。晉統一天下后,簡氏因離亂南遷,散居南海、靖安、新喻、東管、馬平、四川等處。宋時南渡,避亂于福建寧化,后游南劍州,建寧府。乾道二年(1166年)遷上杭。三世祖遷太平里洪源村(先為洪源開基祖)。九世德潤,于六至六六年(1280年)入贅南靖張家。是為張窖開基祖;子三、二世貴禎,自南靖移居廣東,子孫分播潮陽、番禺等縣。”據《簡氏姓族考》曰:“三國時,簡雍為中郎。時天下大亂,家人從之,有在邵陽,有在遠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縣。五季后梁時,契丹寇北方,涿州無日不憂兵,其宗有宦游嶺外者,乃留焉不歸。若黎涌系一山,則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粵者,后晉割北方十六州賄契丹,而涿在其中,簡姓宗族因而至嶺外者漸眾,分居粵東諸邑。”從這兩項文獻,可以知道簡氏是在五代之前,就已經逐漸向南播遷的。他們有的直接徙入廣東,有的由贛入閩,再分支至廣東,后來就在廣東繁衍成為一個大的家族。臺灣簡姓族人,很多是從福建省南靖遷居的。簡氏望族居范陽郡(今河北省涿縣)。『百家姓章節目錄』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 題曹溪祖師堂 [貫休]
- 水調歌頭(趙制置見招,歸用東坡中秋韻,以見微意) [仲并]
- 上舍人徐鉉 [許堅1]
- 鷓鴣天(元夕次韻干譽) [葉夢得]
- 沁園春(代壽直院陳文昌) [李曾伯]
- 水調歌頭(哭進道。“飛橋自古雙溪合,檉柳如今夾岸垂”。么金店別業詩) [呂渭老]
- 漁具詩。釣車 [陸龜蒙]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