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冷
-
歷史來源
1、出自姬姓,是春秋時期衛國開國君主康叔的后代,是一個用封地作為姓氏的姓。康叔名封,開始被封于康,所以歷史上也有將他稱為康叔封的。武庚叛亂被平反以后,周國公把原來商朝的土地封給他,建立衛國。康叔的后代有被封于冷水的,他們用封地作為姓氏,稱為冷氏。
2、源于上古,以技藝為姓,是泠氏所改。相傳黃帝有一個樂官叫做泠倫,是我國古代音律的發明者。黃帝讓他制定音律,他從大夏的西邊一直走道昆侖山北,才在山后發現了一種適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筆直而且厚薄均勻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長的管,將它吹出的聲音定為黃鐘律。然后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管,帶到昆侖山下,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據說,公鳳凰能叫出六種聲音,雌鳳凰能叫出另外六種聲音。這十二種聲音正好與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聲音相同。泠倫將十二樂律的奇數音叫做“律”,偶數各音叫做“呂”。和起來就叫做律呂。十二律正好是一個八度的音程。接著泠倫又制作了是二口編鐘,使他們同宮、商、角、征、羽相配合。這些完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當太陽出現在奎方位的時候,由泠倫指揮,演出一場盛大的樂舞。樂舞的名字叫《咸池》。并賜他以名為姓,稱為泠氏。泠又寫做冷。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宮廷音樂的人稱為“伶人”。后來又成為演員的名稱。泠倫的后代子孫稱為泠氏,后來寫錯,誤傳為冷,成為冷氏。
3、出自小數民族中有冷姓。宋代羌族、現代苗族、土家族、彝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均有冷姓。家族名人
冷曦:字景煬,新易人。明朝洪武年間御史。剛直不阿,彈劾了一些有權勢的高官,震動了當時的朝廷上下。人稱“冷鐵面”。
冷謙:字啟敬,道號龍陽子。明朝時期武林人。洪武初年的時候,因為擅長于音律而被任命為太常協律郎。元朝末年的時候他以近百歲,在看過李將軍作畫后很感興趣,于是學畫。永樂年間出去遠游,后來就再也沒有回來過。遷徙分布
(缺)冷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傳黃帝時有個樂官名叫伶倫,他制定了中國古代的樂律,并同榮將一起鑄造了12口編鐘,演奏黃帝親自創作的《咸池》樂。黃帝為表彰伶倫的功勞,便賜他為伶姓。此后,“伶”成為宮廷掌管宮廷音樂舞蹈的官員,后成為演員的代稱。而因為當時造字過程并沒結束,且伶的古音與冷相同。所以伶氏又為冷氏。又一說,冷出自姬姓,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后人,有被封地于冷水(今陜西省內),后人即以封地名為姓,稱為冷姓。冷氏望族居住在新蔡(今天的河南省境內)、京兆(今陜西省長安東)。『百家姓章節目錄』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 吳宮辭 [白居易]
- 長安舊里 [韋莊]
- 丞相孟夏祗薦南郊紀獻十韻 [鄭谷]
- 鵲橋仙·云林矚題閏七夕聯吟圖 [顧太清]
- 山有扶蘇(山有扶蘇) [詩經]
- 扈從溫泉宮獻詩 [張說]
- 李夫人-鑒嬖惑也 [白居易]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