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聶
-
歷史來源
1、出自姜姓。據《姓氏急就篇注》所載,春秋時齊國丁公封其支庶子孫于聶城(今山東省茌平縣西,一說河南清豐縣北)為齊國附庸,稱聶國。后世子孫以國為氏。
2、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所載,春秋時衛大夫(一說楚國大夫)食采于聶(今河南省濮陽),子孫以地為氏(據袁義達與杜若甫的《中國姓氏大辭典》所載,衛大夫采邑地為今山東聊城,而楚有攝叔,而無聶叔,袁、杜二人認為古籍有誤)。
3、古有地名聶北,春秋時屬邢國(今山東省茌平西),亡后屬齊,居者以地為氏。
4、出自他族有聶姓或改聶姓:
宋時猶太人入中國,在元、明時采用漢姓,其中有聶姓。
清滿洲人姓,世居遼陽。
今滿、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家族名人
聶政:戰國時韓國軹人,俠客。韓哀侯時,嚴仲子與相俠累爭權受挫,遂聞名拜訪,獻巨金為其母祝壽,并懇求代為報仇。他以老母在,不許。母病故后,仗劍直闖相府,刺殺俠累后自殺。
聶松:南朝梁畫家。善畫人物,與稽寶鈞齊名,姚最謂其畫“賦彩鮮麗,觀者悅情,為張僧繇之亞。”
聶夷中: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人,唐末詩人。咸通進士,曾官華陰縣尉。出身寒苦,仕途失意,詩篇中多有關懷民生疾苦和諷喻時世之作,語言樸素流暢,言近意遠?!对佁锛摇贰ⅰ豆有小酚葹榧炎鳌?br /> 聶文進:并州(今山西省太原)人,五代后漢將領。歷任兵馬押司空、樞密院承旨、屯衛大將軍。后漸驕橫,與李業叛亂,為郭威所殺。
聶冠卿:歙州新安(今屬浙江省)人,北宋大臣、學者。真宗進士,曾奉命使遼,遼主慕其文詩,禮遇甚厚。累遷翰林學士、判昭文館兼侍讀學士。嗜學好古,尤工詩。有《蘄春集》等。
聶昌:撫州臨川(今屬江西?。┤?,北宋大臣。由太學上舍入仕,欽宗時累進戶部尚書,領開封府,后拜同樞密院。反對與金議和,稱不可輕棄國土。
聶王圭:平定州壽陽(今屬山西?。┤?,元代官吏。金末率眾降蒙古,以功授平定等州總管都元帥。與元好問、李敬齋等友善。
聶輝:聶王圭孫,元代大臣。歷任廣東、山西、云南等地方官,后又任兵、工二部尚書、陜西省參知政事。
聶豹:字文蔚,號雙江。江西省吉安永豐人,明代大臣、哲學家。進士出身,曾任兵部尚書,后加太子太保。有《困辨錄》、《雙江文集》。
聶大年:江西臨川人,明代官吏、學者、書法家。入翰林。博通經史,工詩,善古文,亦能書,得歐陽詢法。有《東軒集》。
聶士成:安徽合肥人,清末將領。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積功升至提督。曾赴臺抗法,赴朝御日,遼陽大高嶺一戰,斬殺日將富剛三造。戰后創立武毅軍,八國聯軍侵華,據守天津,力戰陣亡。
聶緝椝:曾國藩婿,湖南衡陽人,清末大臣、近代民族資本家。曾任江蘇布政使、安徽巡撫、浙江巡撫等高職。生平重視實業,后獨辦恒豐紡織新局。遷徙分布
關于聶姓之確切發源地,由于眾說紛紜,今無從考證,但聶姓發祥于今豫魯一帶應無疑義。見諸史冊的第一位聶姓人是戰國時的聶政,為韓國軹(今河南省濟源西南)人,其后西漢有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人聶壹(一作聶翁壹),東漢有穎川襄城(今河南省襄城)人聶季寶,另有蜀郡(今四川省成都)太守后為廷尉的聶尚。表明在東漢之前,聶姓基本以北方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地帶。魏晉南北朝時期,聶姓在今山西的夏縣一帶發展迅速,并呈現族大人眾,枝繁葉茂之勢,于是產生了聶姓歷史上的第一大郡望——河東郡。另外,由于此際社會動蕩,聶姓已有播遷江南者,其中落籍于新安江流域的聶姓,經繁衍發展,逐漸形成了聶姓新安郡望。此際見諸史冊之人物有三國吳人聶友,乃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南朝梁有聶松,可見此際聶姓已南遷于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一帶。隋唐之際,聶姓在上述兩大郡望依舊繁衍興盛,并以兩地為中心,向周邊地區播遷。兩宋之際,見諸史冊之聶姓以南方人居多,而且今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均有,尤其是南宋偏安臨安之后更甚。南宋末期,由于北方已由夷族統治多年,相對南方較為穩定,聶姓繁衍出現新特點,即北方發展平穩,南方避亂播遷。元末,由于軍閥紛爭,瘟疫流行,使中原、華東、中南各地餓殍遍野,赤地千里。朱明王朝一統天下后,為恢復當地經濟,強行從戰火波及不到的山西進行移民。于是,山西聶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中葉以后,沿海之聶姓有遷臺者。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今四川、重慶人口銳減,后湖廣填四川時,有兩湖之聶姓入川。清代以后,聶姓分布更廣。如今,聶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湖北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聶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聶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百家姓章節目錄』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夏條綠已密,朱萼綴明鮮
- 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 湘江兩岸花木深,美人不見愁人心
- 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
- 賈生年少虛垂淚,王粲春來更遠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