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燕
-
歷史來源
1、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后代,以國名為氏。黃帝有后名棄,是周朝的始祖。周武王滅商后,封召公奭于燕,建立燕國,建都于薊(今北京市),歷史上為與延津一帶的燕國相區別,稱作北燕。召公派大兒子去管理燕國的國政,自己留在國都鎬京輔政。召公大兒子的后代世襲燕君共四十三代,后燕國被秦所滅,燕國公族子孫遂以原國名為姓,稱燕姓。
2、出自姞姓,以國名為氏。黃帝的后代中有個叫伯倏的,商朝時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建立燕國,歷史上為與薊地燕國相區別,稱作南燕。后來南燕滅國,伯倏的后代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燕姓。
3、出自古代北方鮮卑族有燕氏。家族名人
燕伋:字思,孔子七十二賢之一。周景王姬貴十四年(公元前541年),出生于今千陽縣水溝鎮燕家山。據燕氏家譜記載,燕伋一家三代同堂,有祖父、祖母、父親和母親。是一個家道殷實、知書好禮的耕讀傳家之旺族。燕伋的祖父名公勝,父親名公滕。當時,孔子在山東曲阜辦學受徒,聲名遠揚,世人共仰。燕伋的父親早就想讓兒子遠去山東求學。但因兒子年幼,路途遙遠,未能成行。燕伋18歲取妻壤氏,賢而知禮。19歲到20歲時,不幸父母相繼去世。22歲那年,他遵照父親的遺愿,負笈千里,到山東曲阜參與“杏壇”筆者拜師求學。23歲時跟隨老師孔子及同學南宮敬叔、仲由等人,周游列國,考察周社會的吏制和道德規范。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問禮”。因為周王朝是周公姬旦輔佐期兄建立的國家。孔子領眾多學生到周,一是問禮、學禮,二是傳播儒家學說和齊魯文化。燕伋在孔子門下讀書,周游考察,經過5年,27歲回故里。有家過了8年耕讀生涯,35歲時又去齊國,跟隨老師孔子讀書考察。隨孔子至齊國。瀏覽了齊桓公廟,瞻仰了一朝霸主齊桓公的畫像,受到齊桓公雄才大略、英風豪氣的熏染,開闊了眼界,擴大了胸襟,增長了見識與學問,較全面的接受了齊魯文化的熏陶與洗禮。這次,他在魯住了5年,40歲回到了千陽。燕伋第二次從魯游學歸來,開始在漁陽(千陽古稱)辦學教書(當時在西關裴家臺),正式傳授儒家學說。他在漁陽辦學18年,直妻周敬王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因孔子的兒子伯魚去世,他第三次去魯,留住四年,正欲返回時,不幸又逢尊師去世,又留魯,與眾同學為尊師治辦喪事,戴孝守靈三年,辭魯歸里。其時年高65歲。在家一年就因病去世。
燕達:字逢辰,開封人。為兒時,與儕輩戲,輒為軍陳行列狀,長老異之。既長,容體魁梧,善騎射。以材武隸禁籍,授內殿崇班,為延州巡檢,戍懷寧砦。夏人三萬騎薄城,戰竟日不決,達所部止五百人,躍馬奮擊,所向披靡。擢鄜延都監,數帥兵深入敵境,九戰皆以勝歸。啰兀之棄走,遣達援取戍卒輜重,為賊所邀,且戰且南,失亡頗多。神宗以達孤軍遇敵,所全亦不為少,累遷西上閣門使、領英州刺史,為秦鳳副總管。討破河州羌,遂降木征。遷東上閣門使、副都總管,真拜忠州刺史、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
燕肅:為宋代禮部侍郎,計量發明家。山東益都人。舉進士,性精巧,造指南、記里工鼓,計算方向和里程,十分精密。又創造蓮花漏法以計時,非常準確。
燕文貴:北宋畫家,吳興(今屬浙江省)人。他擅畫山水、草木、人物。所作山水畫富有變化,人稱“燕家景致”,現存畫作有《溪山樓觀圖》、《煙嵐水殿圖》等。遷徙分布
(缺)燕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燕姓出自姬姓。周武王姬發打敗商紂得天下后,分封各路諸侯。其中有一位叫姬爽的貴族被封到燕地(今河北省北部和遼寧省西部一帶)為王。后來戰國末年,燕國被秦國滅掉。而姬爽的后代就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燕氏,形成了一支燕姓。還有一支燕姓可以追溯到商朝時候。那時有位叫伯倏的貴族被封到燕地(今河南省延津縣一帶),建立了燕國。伯倏的后代也以燕作為姓氏,是今天燕姓的另一個來源。古代,燕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上谷。需要說明的是,在周朝實際上有兩個燕國,上述傳自召公的燕國史稱北燕,另外還有一個南燕,位于河南省汲縣的西方,是黃帝一支后裔的封國。先秦時候的南燕和北燕,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一個是周文王之子召公奭的后代子孫世代相傳,一個則是傳自黃帝軒轅氏。但是他們的源流,追溯其根本,都是黃帝的姬姓后裔。不過,南燕沒有北燕的時間長,根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召公奭的后代以國為氏,又有黃帝的后裔,這個國先滅亡,也是以國為氏。望族居于范陽郡,即現在的河北省汲縣一帶。燕姓人登上歷史舞臺后,就表現得比較突出。春秋時,孔子弟子中有一位燕及,曾被后世追贈為漁陽伯;漢朝有首先發現上官桀謀反,后被封為宣城侯的功臣燕倉;后漢時有被封為折尋奸侯的大遷徙,燕姓自此南遷,使突這個源自河北、河南的古老姓氏,在我國南方也漸漸強大起來,像北宋畫家文貴,就是吳興(今屬江蘇)人。北魏鎮遠將軍燕風、河內太守燕崇,隋肛大將燕宋,宋代武信軍節度使燕達、畫家燕文貴、計量發明家燕肅等,均是燕姓中的名士。『百家姓章節目錄』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 柳梢青(壬子莆陽壺山閣) [趙師俠]
- 邊風行 [劉禹錫]
- 無家別 [杜甫]
- 下第出關投鄭拾遺 [杜荀鶴]
- 蝶戀花·春江暖漲桃花水 [顧德輝]
- 憶長安。五月(共十二詠,丘丹等同賦,各見本集) [嚴維]
- 除浙東留題桂郡林亭 [元晦]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碧窗斜月藹深暉,愁聽寒螀淚濕衣
- 邊雪藏行徑,林風透臥衣
- 獨自凄涼還自遣,自制離愁
-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 彈淚別東風,把酒澆飛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 馬蹄踏水亂明霞,醉袖迎風受落花
- 教人無處寄相思,落花芳草過前期,沒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