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黨
-
歷史來源
1、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為夏王朝全族的子孫,所以歷史上稱黨姓出自夏的后代。屬于夏禹后裔的黨姓世居黨項。
2、出自姬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春秋時期,晉國公族大夫封邑于上黨(今天的山西省境內),于是他的子孫后代就以黨作為他們的姓氏。
3、出自任姓,以地名為氏。魯國大夫黨氏,相傳是黃帝的小兒子禹陽的后裔,因為被封于黨,其后人以黨為氏,所以也稱為黨姓。
4、源于黨項羌人的姓氏。黨項羌族是我國古代西北的少數民族。根據《廣韻》的記載,黨姓本來是西北黨項羌姓,后來改為黨姓的。其中有個叫黨耐虎的將軍,就是出自此支黨姓,見于史書記載。
5、出自北方鮮郫族人有黨姓。據《路史》一書中說,鮮郫人也是黃帝的子孫,他們因為遷居到鮮郫山,而得到這個族名。
6、出自回族中的黨姓,源自我國西夏黨項族。在公元1038年,由黨項人元昊建立了歷時190年之久的西夏國后,一些黨項族人逐步融于回回民族當中,故延用此姓。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等地。
7、古代黨姓的黨(古讀Zhǎng音掌),故黨姓中有一支以音(Zhǎng)為姓,成為掌姓。后掌姓中又分出以音(Zhǎng)為姓的仉姓。即仉姓起源于黨姓,原本為春秋時魯國大夫黨氏之后。孟子的母親即為仉氏,以擇鄰教子出名。山東省沂水縣楊莊鎮黨家山村距傳說中的孟母村僅8里之遙,黨家山村的東面6里處為仉林村。仉姓多分布在魯郡、瑯邪郡、敦煌郡。其中魯郡在西漢初置魯國,三國魏及晉代改為魯郡,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樞翱ぴ谇厥蓟手每?,相當于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敦煌郡在漢武帝置郡,在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得姓始祖:夏禹。黨氏來源,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的記載,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姬氏的后代?!缎帐峡悸浴飞嫌涊d,魯大夫有黨氏,是周的公族的后代。黨氏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后裔,支裔世居黨項,遂姓黨氏。根據《韻府郡玉》記載,夏禹氏的后代中,唐代有黨芬、黨進。而《廣韻》則記載,黨氏原來是西羌姓氏,姚秦有將軍黨耐虎。黨氏有西羌的血統,早在漢朝的時候,就有一支位于今青海省境內的西黨,黨項族就是部落的后裔,根據史書的記載是夏禹的支裔,故黨氏后人奉夏禹為黨姓的得姓始祖。家族名人
黨祺:宋代進士,他的文章很有名氣。
黨進:宋朝武將,因為征伐太原而立有軍功,被朝廷任命為“忠武軍節度使”的重要職務。他身形魁梧,忠心老實。
黨茂:祈州人,明代武功知縣。黨湛:清朝名士,同州人。
常言:“人生須做天地間第一等事,為天地間第一等人?!彼蕴枮椤皟梢弧?。
黨蒙:清朝翰林。字養山,號泌亭,生于韓城黨家村,家境貧寒,12歲前不曾穿過襪子。幼年隨父到甘肅古浪縣學官署讀書。光緒二年(1876年),只身赴京趕考,連中三元,入翰林院。后經考試入刑部,任主事、外郎、郎中等。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帝奔陜。黨蒙隨諸臣往潼關迎駕,受到賞識,委任為云南臨安知府。黨蒙為官正直、盡力盡職,是一位受人愛戴的清官。直到現在,黨家村的人們依然時常提憶起這位先賢,他是黨家村的驕傲。據說前些年,山東有部傳統戲曲就叫《黨蒙辦案》,講述的就是黨蒙作為欽差,赴山東秉公執法,拒收重賄,依律誅殺貪官污吏的事跡。黨蒙六世孫現在尚生活在韓城的黨家村。
黨還醇:字子貞,明朝時期三原人。天啟年間進士,知休寧縣令。他勤于工作,處處為民著想,政績很好。崇寧間,清兵攻擊,他守住城堡,英勇抵抗,但是最后因為援兵沒有及時趕到,城被攻破,他自己也因公犧牲。
黨崇雅:明末清初寶雞人。天啟年間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崇禎年間,李自成在四川造反,因為黨崇雅在朝廷上的言論失當,被定為從賊罪,被革職。明亡清初,順治年間授以他原來的職位,累升到國史院大學士,加太保。兼太子博。后來因為年老體衰而退休。
黨懷英:金朝文學家,原籍馮翊(今陜西省大荔)人。他能詩文,也精于書法,官至翰林學士,曾擔任《遼史》刊修官。黨姓名人,宋有忠武節度使黨進。遷徙分布
?。ㄈ保h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黨姓出自姬姓。春秋時候,晉國有大夫被封到上黨這個地方,其后代有的以地名作為姓氏,稱為黨氏,是今天黨姓的一支起源。還有一支黨姓也起源于春秋時候,那時后,魯國有個大夫被封到黨這個地方,他的后代也以封地名為姓氏,成為黨姓的又一支來源。古代西北少數民族羌族,羌族中有姓黨項的,后來和漢族融合通婚,學習漢族文化,接受了漢族單姓的習慣,就改為黨姓。又有說古代北方有鮮卑族人,也有以黨作為姓氏的,后來成為漢族黨姓的一個來源。黨姓明末由山西曲沃縣遷徙北流,現歷廿世約二千余人散居兩波小一扶來各里,南豐祠建于新豐,信庵建于中和,泰堂祠建于麗洞,南山祠建于南祿。光緒間陜西饑,南山子孫以祭祀余款樂助多金知縣梁騮藻以惠普災區題贈。當代的黨姓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以陜西、山東、山西、云南等地較為集中。其中,陜西韓城的黨家村在秦陜大地的角落里熠熠生輝,近來年隨著“民居瑰寶”的美譽聲名鵲起。古時候,這里的人們蓋起高堂廣廈,筑起堡壘碉樓,堅守著自己的香火與財富;如今,他們的后代修繕墻垣,廣納游人,依然在這里堅守著祖先留下的屋宇,和行將淡漠的古風。元志順二年(1331年),黨姓始祖黨恕軒,由陜西朝邑縣逃荒至此,落腳開荒種田謀生。100多年后,明洪武年間,賈姓始祖賈伯通,從山西洪洞縣遷居韓城經商,第五代和黨姓聯姻,其子在明嘉靖四年(1525年)定居黨家村,成為黨家村的第二大姓。至今黨家村依然由黨賈兩大姓氏組成,外姓極少。黨姓家族原以務農為生,而賈姓卻有經商的傳統,乾隆年間,賈姓創立了“合興發”商號,經營日用雜貨、木材、瓷器、茶葉、藥材等,在河南與湖北交界地帶發了大財,成為巨商。在賈姓帶動下,黨姓也加入了經商行列。道光至咸豐年間(1796-1861年),是黨家村經營的黃金時期,傳說往老家運送銀兩的騾馬絡繹不絕,號稱“日進白銀千兩”。與此同時,黨家村大興土木,進入了持續百年的建房高潮期。全盛時,黨家村建四合院數百座,還有泌陽堡和幾十座哨門、祠堂與廟宇。清末民初,戰亂不斷,應對有方的村人就不再經商,回歸故里,安然守護著祖輩的財富且耕且讀。再以后,黨家村衰落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相當一部分的廳房、哨門以及戲臺被拆毀。直到80年代中期后,在日本建筑學會青木正夫先生的推動下,中日雙方組團對黨家村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阻斷了拆毀舊房的進程,這些民居瑰寶才保存下來。近年來,黨家村被命名為“歷史文化保護村”,列入“國際傳統民居研究項目”,2001年6月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鄉人得以堅守故宅。迄今為止,黨家村有320戶人家,1400余人,建村已有670多年歷史了。(余略)『百家姓章節目錄』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 送客之蜀 [楊凌]
- 一斛珠(十一月十日知郡宴吳府判坐中賦海棠) [王質]
- 出青門往南山下別業 [薛據]
- 登城寄王秘書建 [張籍]
- 春雁 [王恭]
- 鬲溪梅令·丙辰冬自無錫歸作此寓意 [姜夔]
- 摸魚兒(登鳳凰臺) [梁棟]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