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邰
-
歷史來源
1、源于姜姓,是周族始祖棄的后代,以國名為氏。邰姓始于堯舜時期,邰氏的始祖就是上古時期有大功于民族進化的賢人后稷,他是帝堯的農官,因治理農業有功,堯就封他為邰國的國君,從此便有了邰姓。根據《說文》上說,后稷為堯的大司農,以功受封于邰這個地方,子孫就以邰為姓氏。當時邰地的位置,根據考證,就在現在的陜西省武功縣的境內。我國的邰氏家族,就發源于這個地方。到了唐朝以后,邰氏主要繁衍于山東半島北部叫平盧的地方。
2、為大利稽氏所改。據《周書》載,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大利稽氏,入中原后改為邰氏,又據《通志·氏族略》載:“大利稽(三字姓)之為邰。”邰姓望族居平盧(今山東省益都)。
得姓始祖:后稷。周部族的始祖叫后稷,姬姓,名棄,為姜嫄所生。姜嫄姓有邰氏,為炎帝之后,嫁給帝嚳。相傳,有邰姑娘姜嫄,未出嫁前,生活在有邰氏部落(在今陜西省武功境內)里。有一天,她與同伴到野外去玩,看到田野上有一個巨大的腳印,姜嫄出于好奇心,將自己的腳踩上去比大小,誰知這一踩就心有所動。回去以后就懷孕了,生了一個男孩。這個孩子生下來就沒有父親,她怕人笑話,就把他丟棄在小巷里。令人驚異的是,動物們見了這個小孩,都備加愛護,繞道而行。姜嫄又把他丟棄到結冰的河上,成群的飛鳥都來圍在這小孩的周圍,用羽毛為他保暖。姜嫄見這小孩大難不死,意識到他將來一定會有出息,于是就改變主意把他抱回家撫養。因為開始就把他遺棄,所以就給他取個名字叫棄。棄從小就喜歡種植各種植物,長大以后成了種莊稼的能手。后來帝堯任命他為農官后稷。在他的管理下,天下農業連年豐收。帝堯很高興,就封他為有邰氏的國君,邰就是棄的后人。按照傳說慣例,人們把棄視為灶稷神(即莊稼神)。棄的后代,就用國名邰作為自己的姓氏,故邰氏后人奉后稷為邰姓的得姓始祖。家族名人
邰茂質:明代著名孝子,慈利人。其母怕雷,每逢雷雨,茂質便以身護母。其母去世后,每遇雷雨,便赴母墓護之,雷止才歸家,茂質聞雷護母,后為“二十四孝”之一。
邰中泰公:宋江淮節度使,兵敗溧水長山,受重傷,為高淳栗山書院居丞相子所救,復原后,與文天祥聯系抗元,未成。
邰仁五公:中泰公后,朱元璋大將,克衢州,九江,封皇陵守備,隴中節度使等職。
邰格之:明代制墨家。安徽休寧人,墨工出生,是休寧派的創始人,亦是成套叢墨——集錦墨的創始人。現存有“文玩”、“世寶”、“蟠螭”等款墨。遷徙分布
(缺)邰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邰姓出自姬姓。上古帝堯時,有個人叫棄,是炎帝的后代。炎帝的部落是最善于務農的部落,棄也很善于務農,御史被堯任命為農官后稷,管理天下農業。棄上任后,管理天下農業很有成績,連年豐收。為了表彰棄的功勞,堯封棄為有邰氏部落的首領,并建立了邰國(今陜西省武功縣一帶),棄的后代以封地為姓氏,稱為邰氏。關于棄這個人,有很多有趣的傳說。棄母親叫姜原,一說當她還是一個姑娘的時候,有一次在野外游玩時,看見地上有個巨大的腳印,就好奇地踩了一下,回去以后竟然懷孕了,生了一個男孩。姜原很害羞,好幾次把他丟棄,但都不成,結果姜原意識到他可能是神的孩子,就把他養大,并取名叫棄。還有一種說法是黃帝時有一次祭神活動中,黃帝族的一個氏族首領帝嚳看上了姜原,兩人相愛而使姜原懷上了棄。姜原始炎帝族的后人,這個故事是炎黃兩帝相結合的一個記載。按,炎帝族崇拜鳳圖騰,黃帝族崇拜龍圖騰,他們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起源。唐朝中粹公由山東臨清遷開封,宋靖康年,邰茂公任成都同知,北陷不能回,三子分居貴,湘,鄂,中山閣下(中泰公)為宜城茂公曾孫,進士后任知縣,知府,江淮節度使等職,兵敗后居溧水長山,現江蘇溧水,安徽當涂,上海一帶邰氏思源堂為其孫萬五公后,德源堂為其養子實德公所化,江蘇興化,寶應一帶邰氏為中泰公兄中和公所化(中和公為宜城富翁,襄陽破,公之后人欲投中泰公,時兩江節度使汪,投敵,中泰公前后受困,欲輕騎赴臨安,兵敗溧水,中和公后人投奔不成,落住揚州)……(余略)。『百家姓章節目錄』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
-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 安得千尋橫鐵鎖,截斷煙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