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蒲
-
歷史來源
蒲(Pú)姓源出有四:
1、來源于封邑名。相傳夏朝時舜帝的子孫被封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濟西蒲州一帶),于是他的子孫就把封邑名“蒲”作為自己的姓氏。
2、來源于一種稱為蒲草的植物。東晉時期怔北大將軍、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個水池,里面長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異,于是人們就把他家稱為蒲家。得到蒲姓。
3、出自少數民族,扈氏的后代,同樣來源于蒲草。據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載,古時西羌族的扈氏酋長的家中有一個池子,其中生長的蒲草長約五尺,節子象竹節一樣,為時人所異,人們于是把酋長一家稱為蒲家,后來他們家也以蒲為姓。又據據《路史》的記載,蒲姓出自姒姓,是有扈氏的后代,世襲為西羌的酋長。
4、出自中東人后裔。宋、元時期,西域阿拉伯人東來經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為漢姓的。
得姓始祖:虞舜。蒲姓家族是虞舜的后裔。《萬姓統譜》記載,舜曾建都蒲坂,所在地在現在的山西省永濟西蒲州一帶,他的子孫后來又被封在這里,后代中就有以受封地名為姓的,而稱蒲氏,望族出于河東,故蒲氏后人奉虞舜為蒲姓的始祖。家族名人
蒲元:三國時期蜀國人,是劉備的大臣。是一個鑄造刀的能人。相傳那時的西南民族很善于鑄造刀,蒲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為諸葛亮鑄造3000把刀,他說漢水不能使刀很鋒利,于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來以后,他告訴取水人說這水要是不純就不能用,取水人說是純水,蒲元用刀劃了一下水就斷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馬上承認了。后來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子果真鋒利無比。
蒲國寶:宋朝狀元。對宋朝很忠誠,進入元朝以后不再做官。對經史很有研究。
蒲堯元:宋朝時期的泰和知縣,福州人。紹興進士,為官清廉,他的俸祿要得很低,經常數月不吃肉。
蒲宗瑞:明代有名的縣令,字信之,永州人。作官的時候愛民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因為疾病退居鄉里。回去的路上,碰到強盜,將他的行李搶去,才發現只有一個竹籠的東西。由此可知他作官的清廉。當時他被稱為清白令。
蒲松齡:字留山,又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清朝文學家,臨淄人。年少時就以文章聞名,但是后來屢試不中,71歲的時候才考上貢生。一生窮困潦倒,教書度日。他一生創作了很多文學作品,有詩、詞、賦、戲曲、小說等,每種都有杰出的代表作。其中的《聊齋志異》最為有名,這部小說集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講述奇異的鬼怪故事,揭露了封建禮教和科舉制度的腐朽、封建統治的黑暗,深刻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現實生活,被看作是古代文言小說的最高峰。遷徙分布
(缺)蒲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蒲姓出自己姓。夏朝時,舜帝的后代被封在蒲邑(今山西省永濟縣西),建立了蒲國,后來蒲國的王族就以封地名為姓氏,稱為蒲氏,是今天蒲姓的起源。又有一支起源。春秋時期,帝少昊的后代有封地在蒲(今山西省隰縣北),后建立蒲國,蒲國王族的后代稱為蒲氏。遠古時蒲草可當食物,長老后可織衣編席。蒲草多生在水邊,被看作是吉祥之地。所以在一些說法中蒲姓的起源和蒲草有關。十六國春秋中說:“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謂之蒲家,因以為氏。”意思是扈氏有后代,家里面的池子里長了很多蒲草,當時人們就成他們為蒲家,后來也就漸漸地干脆用蒲作為姓氏了。按宋、元時期,西域阿拉伯人東來經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為漢姓的。回族中的“蒲氏為唐宋時回教商人常用之姓。”(《中國伊斯蘭史存稿》)早在南宋時,福建泉州就已經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姓的來源也比較廣。如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轉化為蒲姓。同時,蒲姓又“是由‘Ahu’的讀音而來,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國讀其音為“阿蒲”,后省其‘阿’,則視為其姓‘蒲’了。”(《回教徒與中國歷代的關系》)作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姓的一個來源。蒲姓望族居于河東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北部。(余略)『百家姓章節目錄』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 賜齊州李希遇詩 [呂巖]
- 春分投簡陽明洞天作 [元稹]
- 天凈沙·冬 [白樸]
- 虢州酬辛侍御見贈 [岑參]
- 潯陽春三首。春去 [白居易]
- 飲馬長城窟行 [陳琳]
- 減字木蘭花(用季功韻戲呈子定) [郭應祥]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雪霏霏,風凜凜,玉郎何處狂飲
- 秋江帶雨,寒沙縈水,人瞰畫閣愁獨
-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 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 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弦
- 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巖士女贈梅花
-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