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印
-
歷史來源
印(Yìn)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友于鄭,建立鄭國,為伯爵。至鄭穆公有兒子姬睔(Gǔn音滾),字子印,其子孫在鄭國為卿大夫,以祖字為姓,為印氏。鄭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孫,其后人世代沿襲為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黃帝。
得姓始祖:印段。從文獻上追宗索源,可知頭一個以印為姓的人,是2600年以前的鄭國大夫印段。這位我國印氏家族的始祖,也是名登《左氏春秋》的古代賢人。鄭國當代的位置,是在現在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的一大片地方。可見,當他們于戰國時被新崛起的韓國所滅之后,屬于鄭國公族的印氏,卻在陜西的馮翊一帶繁衍滋長。然后以馮翊為中心,陸續向全國各地播遷,形成今日印氏人家到處可見。望族居馮翊郡(今陜西省大荔縣)。故印氏后人奉印段為印姓的得姓始祖。家族名人
印寶:明朝地方官,做事果斷干練。地方上許多事情難以公斷,而印寶去了以后,辦事有原則,又精通世故,一一辦妥,故以干練勤事著稱。
印應雷:抗元名將,是位堪稱楷模的清官。宋朝時在溫州當地方官,當時地里有人作亂亂,印應雷假借宴請,將兵亂平息了,沒讓百姓受戰亂之災,因此出了名。
印光任:如今這個名字是鮮為人知的,而在澳門卻仍是婦孺皆曉。乾隆年間,印光任正任廣東肇慶府同知,上峰考察他精明能干,即薦他擔任了首任澳門同知。在任期內,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加強了對澳門葡萄牙人的管理。隨后,又與繼任的澳門同知張汝霖合作,寫成第一部有關澳門的專著《澳門紀略》。這是一本地方志體例的著作,詳記了澳門的形勢險要,島嶼水道、社會風情,特別是與葡萄牙及其它歐洲國家交流的始未。書一刊刻,不脛而走,在當時很有影響,不久便被乾隆帝選入欽定《四庫全書》。
印憲曾:清·印光任之子,進士及第后,歷任浙江寧紹臺道等職;他的孫子印鴻經,中進士后還被點了翰林。他們所交結的是姚鼐、袁枚等一代文壇巨子。此時,上海印姓科甲不絕,文采風流,處于全盛時期。遷徙分布
(缺)印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印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時,有個鄭國。鄭國有位國君叫鄭穆公,鄭穆公的兒子叫子印,子印的后代就以印字為姓,世代相傳。如在鄭國做官的印段,就是子印的孫子。印姓的先祖,可以追朔到周朝的王族。原來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將他這一氏族中的一位貴族,分封到鄭,建立了鄭國,并又封為公爵。而周朝君王的先祖,又可追朔到遠古的黃帝,所以印姓也是黃帝子孫龍的傳人。
周族的后稷(姬棄)也是印姓的先祖。周族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部落。周以經營農業而著稱,其祖先棄,任堯的農官,因善種五谷號稱后稷。后來棄與夏禹、商契一起成為舜的屬官,并協助大禹治水。『百家姓章節目錄』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 聽王氏話歸州昭君廟 [李遠]
- 夜泊越州逢北使 [沈佺期]
- 山坡羊·道情 [宋方壺]
- 昌谷詩(五月二十七日作) [李賀]
- 金縷曲·贈梁汾 [納蘭性德]
- 水調歌頭(送劉恭父趨朝) [張孝祥]
- 水調歌頭(戊申送厲守赴濡須漕) [李曾伯]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 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
- 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墮淚羊公卻姓楊
- 云銷雨霽,彩徹區明
- 杏花無處避春愁,也傍野煙發
- 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
-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