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蓬
-
歷史來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天子封賜給支子的地名,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萬姓統譜》記載,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宗妃于巴,建巴國,子爵,后遷都于閬(今四川閬中),巴人因此歸附西周王朝。后來周天子又割出巴國的伏虞邑,封自己的庶子于該地,因伏虞邑中有蘕山,因稱蘕邑(今四川營山安固),建立了一個小諸侯蘕國。
實際上,蓬國是巴國早期的一個從屬小國,歷史鮮有記載。蘕國后在西周晚期被巴國吞并。
到了戰國中期的周慎靚王姬定五年(秦惠文王嬴駟后元八年,公元前316年),巴國為秦國所滅,巴王被虜。秦惠文王在江州(今四川巴縣)筑城,設置巴都,把巴國、蓬國故地皆納入秦國的郡縣體制。
蘕國被吞滅后,即有蘕國王族后裔以及國民以國名為姓氏,曾有族人遷往楚國出任為大夫,稱蘕氏,后皆簡筆為蓬氏,世代相傳至今,正確讀音作páng(ㄆㄤˊ),今讀作péng(ㄆㄥˊ)亦可。
第二個淵源:
源于植物名稱,出自漢朝時期傳說人物蓬球,屬于以居邑特征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漢朝時期有一位名人叫球,字伯堅,是北海郡人(今山東煙臺蓬萊),生活在西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
傳說,在漢武帝劉徹太始年間(公元前96~前93年),球上山伐木,突然聞到一種很馨香的味道,于是他順著香味尋找到一個奇怪的地方,那里有一大片金碧輝煌的宮殿,進去一看,里面有四個絕代佳人正在大廳內彈琴奏樂。球球心里很害怕,連忙退了出來,回頭一看,又什么都不見了。他驚懼得趕緊跑回家。回家后大吃一驚,原來的家已經蓬蒿叢生,自己與鄰居的房屋都變成了廢墟。一問旁人,才知道時間已經到了漢哀帝劉欣建平年間(公元前6~前3年),原來,日子已經過去很久了,他竟然不知不覺在山上度過了九十余年。于是,球在感慨之下指蓬草為姓氏,自稱蓬氏,史稱蓬球,其后裔子孫世代沿襲蓬氏至今,正確讀音作péng(ㄆㄥˊ)。
蓬姓族人大多尊奉蓬球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于傣族,出自漢朝時期古泰族,屬于以國名為氏。
蓬國,亦稱撣國、擅國、泰國,是漢朝時期古泰族早期建立的國家,至今鮮為人知。有的歷史文獻中對蓬國歷史偶有提及,但皆十分簡略。
泰族,就是古代撣族,公元初年,以“撣”名號出現在中國史書記載中的蓬國,就是泰族先民建立的國家,從中國歷代史籍記載中,可以找到其一脈相承的發展線索。
追根溯源,泰族原來是分布于中國南方和西南方的古越民族的一個分支。從傳統文化、風俗習慣和語言等方面的比較研究,人們可以窺見其演變發展的淵源關系。
漢語古音“撣”為“擅”,蓬國故地在今緬甸聯邦共和國東北部的撣邦一帶。據史籍《后漢書·西南夷傳》的記載,漢和帝劉肇永元九年(公元97年)、漢安帝劉祜永寧元年(公元120年)、漢順帝劉保永建六年(公元131年),蓬國國王雍由調先后三次派遣使臣至東漢王朝通好,“奉其國之珍寶……獻樂及幻人(雜技演員和魔術師)能變化、吐火、自縛自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次”。漢王朝回贈了“金印紫綬、金銀采繒”,還授予雍由調為“漢大都尉”的官街。
蓬國使團中的演員在漢都洛陽演出的“都盧尋”(爬高竿)、“臨高履索”(懸空繩技)和“魚龍之戲”(魔術)等節目,大受漢朝官吏、文人學士們的贊賞。其雜技魔術的傳入,在漢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史書記載中說這些演員自稱是海西人:“海西即大秦,撣國西南通大秦”。中外學者對這個大秦有兩種說法:一是指南印度,即史籍《法顯傳》中記載的“噠親”;二是指古羅馬帝國,說明當時的蓬國位于漢朝向西南通往印度乃至羅馬的途經要地,在溝通東西方交通和經濟文化交流中,起過重要的媒介作用。
西漢時期,博望侯張騫所指的“西南通大秦”的滇越(越賧),就是泰民族先民最早在中國史籍中出現的稱謂。“賧”,就是川原(山間河谷盆地,俗稱平壩)。滇、撣、傣、泰,均是賧的同音異譯。泰族稱“泰”的意義,就是指“住在平壩上的人”。
公元十三世紀末期,蓬國蒲甘王朝衰落后,泰族民眾大批向南推移,占據了上緬甸地區,統治二百五十年之久,史稱“撣族統治時期”(公元1287~1531年)。
后來,有蓬國(撣國)的王族后裔以及國民以國名為姓氏者,稱蓬氏,世代相傳至今,是泰族中最為古老的姓氏之一,男子以龍為稱,女子以鳳為稱,龍和鳳是最尊貴和至高無上的中國古老標志。
在今中國、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越南等國家和地區,均有少量蓬氏族人分布。由于蓬氏一族為泰族各支的先祖,因此時至今日,泰族的各個分支族人,無論年齡長幼,凡是見到以“蓬”為姓氏的人,皆尊稱“阿普”,本意為“龍、上祖”,現代普遍解釋為“老爹”,都十分尊重。家族名人
蓬萌
字子慶。后漢時期北海人。在當地擔任亭長的職位。因為家里貧困,于是到長安做生意,到了長安以后,聽說王莽為了專權,將自己的兒子都殺掉了。于是他對眼前的社會失去了信心。他對親友說:“三綱已經不存在了,我再不離去也要受到災難了。”于是他將亭長的衣服帽子掛在城門,就帶著家人度海而去。一直到光武中興的時候,人們才知道他編廬隱居在嶗山,他在那里認真修煉,感化了那里的人。朝廷知道他的去向后,多次召他作官,他都沒有答應。地望分布
煙臺市蓬萊一帶『百家姓章節目錄』
相關翻譯
相關賞析
熱門詩詞
古文典籍
- 「詩經」
- 「論語」
- 「史記」
- 「周易」
- 「易傳」
- 「左傳」
- 「大學」
- 「中庸」
- 「尚書」
- 「禮記」
- 「周禮」
- 「孟子」
- 「老子」
- 「吳子」
- 「荀子」
- 「莊子」
- 「墨子」
- 「管子」
- 「列子」
- 「宋書」
- 「漢書」
- 「晉書」
- 「素書」
- 「儀禮」
- 「周書」
- 「梁書」
- 「隋書」
- 「陳書」
- 「魏書」
- 「孝經」
- 「將苑」
- 「南齊書」
- 「北齊書」
- 「新唐書」
- 「后漢書」
- 「南史」
- 「司馬法」
- 「水經注」
- 「商君書」
- 「尉繚子」
- 「北史」
- 「逸周書」
- 「舊唐書」
- 「三字經」
- 「淮南子」
- 「六韜」
- 「鬼谷子」
- 「三國志」
- 「千字文」
- 「傷寒論」
- 「反經」
- 「百家姓」
- 「菜根譚」
- 「弟子規」
- 「金剛經」
- 「論衡」
- 「韓非子」
- 「山海經」
- 「戰國策」
- 「地藏經」
- 「冰鑒」
- 「圍爐夜話」
- 「六祖壇經」
- 「睡虎地秦墓竹簡」
- 「資治通鑒」
- 「續資治通鑒」
- 「夢溪筆談」
- 「舊五代史」
- 「文昌孝經」
- 「四十二章經」
- 「呂氏春秋」
- 「了凡四訓」
- 「三十六計」
- 「徐霞客游記」
- 「黃帝內經」
- 「黃帝四經」
- 「孫子兵法」
- 「孫臏兵法」
- 「本草綱目」
- 「孔子家語」
- 「世說新語」
- 「貞觀政要」
- 「顏氏家訓」
- 「容齋隨筆」
- 「文心雕龍」
- 「農桑輯要」
- 「搜神記」
熱門名句
- 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
- 紅板橋空,濺裙人去,依舊曉風殘月
- 擢擢當軒竹,青青重歲寒
- 邂逅淇南,歲寒獨在,故人襟抱
-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 別后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
- 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