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紀時法
-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其中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十二地支對應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 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天干地支配法: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如此配法,60為一周期,周而復始。據考古所知,干支起碼從殷商開始就用來紀日。春秋戰國時期又采用十二辰紀月,而十二辰加時制度至遲西漢時已被采用。西漢末始又用干支來紀年。唐以后,五代歷書月名開始注以干支,北宋時又將十干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干支注記,這就是干支歷(甲子歷),它是一種陽歷。由于天干地支的意義均來自于樹木,所以他們的原始字義也被人們賦予了生動的說法:
干者猶樹之干也。
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
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燃著,見而光明。
丁: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盛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繁榮。
己:起也,紀也,萬物抑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萌芽。
支者猶樹之枝也。
子:孳也,陽氣始萌,孳生于下也。
丑:紐也,寒氣自屈曲也。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
巳:巳也,陽氣畢布已矣。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陰陽交相愕而仵,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生。
未:眛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
申:伸束以成,萬物之體皆成也。
酉:就也,萬物成熟。
戌:滅也,萬物滅盡。
亥:核也,萬物收藏,皆堅核也。
關于干支紀年的時間換算
已知公歷年份,求對應干支 公元后的年份數減3,除以10的余數是天干,除以12得到的余數(保留到小數點后三位)再除以0.083得到的是地支。公元前的年份則先用大于所求年份的60的倍數減去所求年份(的絕對值),然后再減去2;除以10的余數是天干,除以12得到的余數(保留到小數點后三位)再除以0.083得到的是地支。
例如公元184年黃巾起義,計算其干支。
解:(184-3)/10=18.1,余數為1,故天干為甲;
(184-3)/12=15.083,0.083/0.083=1,故地支為子。
因此,公元184年為甲子年,所以黃巾起義時在官府門前都貼有“甲子”字條,口號為“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例如計算公元2042年的干支。
解: (2042-3)/10=203.9,余數為9,故天干為壬;
(2042-3)/12=169.916,0.916/0.083=11,故地支為戌。
因此,公元2042年為壬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