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韻
-
關(guān)于詞韻,并沒有任何正式的規(guī)定。戈載的《詞林正韻》,把平上去三聲分為十四部,入聲分為五部,共十九部。據(jù)說是取古代著名詞人的詞,參酌而定的。從前遵用的人頗多。其實這十九部不過是把詩韻大致合并,和前面所述古體詩的寬韻差不多。
現(xiàn)在把這十九部開列在后面,以供參考
①。 (甲)平上去聲十四部
⑴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
⑵平聲江陽,上聲講養(yǎng),去聲絳漾。
⑶平聲支微齊,又灰半②;上聲紙尾薺,又賄半;去聲寘未霽,又泰半、 隊半。
⑷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
⑸平聲佳半,灰半;上聲蟹,又賄半;去聲泰半、卦半、隊半。
⑹平聲真文,又元半;上聲軫吻,又阮半;去聲震問,又愿半。
⑺平聲寒刪先,又元半;上聲旱潸銑,又阮半;去聲翰諫霰,又愿半。
⑻平聲蕭肴豪,上聲篠巧皓,去聲嘯效號。
⑼平聲歌,上聲哿,去聲箇。
⑽平聲麻,又佳半;上聲馬;去聲禡,又卦半。
⑾平聲庚青蒸,上聲梗迥,去聲敬徑。
⑿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
⒀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
⒁平聲覃鹽咸,上聲感儉豏,去聲勘艷陷。(乙)入聲五部
⑴屋沃。⑵覺藥。⑶質(zhì)物錫職緝。⑷物月曷黠屑葉。⑸合洽。
這十九部大約只能適合宋詞的多數(shù)情況。其實在某些詞人的筆下,第六部早已與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與第十四部相通。其中有語音發(fā)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響。
入聲韻的獨立性很強。某些詞在習慣上是用入聲韻的,例如《憶秦娥》、《念奴嬌》等。
平韻與仄韻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某調(diào)規(guī)定用平韻,就不能用仄韻;規(guī)定用仄韻,就不能用平韻。除非有另一體。
只有上去兩聲是可以通押的。這種通押的情況在唐代古體詩中已經(jīng)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