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與合川
-
周敦頤喜愛蓮,并與重慶合川有著特殊的淵源。1056年,皇帝御筆欽點,任命他為合州(現合川)通判。
那時,合州雖然已有一萬多戶人家,卻沒有一所全州學府,讀書人不多。周敦頤決定把州學辦起來,改變合州文化落后的狀況。
合州城外嘉陵江東岸有一座山,名叫學士山,地處嘉、涪、渠三江匯合處——合州從民國起更名為合川也據此而來。由山頂往山下望去,江水悠悠,白帆點點,風景美麗得很。周敦頤心想:這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啊,要是能把州學辦在這里就好了。向人們一打聽,原來這是合州大鄉紳張宗范的私家花園。他決定登門拜訪,與張宗范共商州學之事。張宗范十分崇敬周敦頤的學識人品,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把整座花園無償捐獻了出來。州學辦起來后,周敦頤邀請張宗范主持學政,廣招學生千余人,不論貧窮富貴,只要天資聰慧,都一一收錄。他又遍請天下文人學士前來講學,大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等都曾應邀前來。合州學子讀書蔚然成風,人才輩出,每年都要出一兩個進士,合州州學名聲大振。張宗范也由地方鄉紳一下變成了開明士紳,成為了北宋鄉紳的楷模。他感到十分自豪,請來能工巧匠,在山頂修筑了一座八角亭,本想請周敦頤題寫匾額“八角亭”,周敦頤卻揮毫手書了“養心亭”三字,寫畢,意味深長地解釋:“人,貴在養心也。”
周敦頤任合州通判五年,治績卓著。后來,不管他走到哪里,他都惦記著合州州學,惦記著八角亭,還曾作了一篇《養心亭記》寄給張宗范刻于亭內。周敦頤去世后,合州州學日趨衰落,逐漸不復存在,八角亭也是歷經風雨,屢遭兵燹戰火。明成化年間,合州知州唐珣在舊址上重建八角亭,并在亭內墻壁上彩繪周敦頤畫像,以表自己的景仰之情。清光緒年間,地方官員在八角亭附近修建了一座甘泉寺,塑周敦頤塑像,香火十分興旺。民國初年,當地鄉民在八角亭下掘得一個大巖洞,洞內滴水叮咚,人們稱之為“甘泉靈乳”,八角亭又添新景,成為合川八景之一。時至今日,人民政府又將八角亭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對八角亭進行了維修,從此,千年古亭重放昔日光彩,成為了不可多得的名勝古跡。
有一次,他從合州乘舟而上,前往南部拜訪蒲宗孟。途中,他對慕名而來的求學者講道:“一個人的愛好不盡一致,比如世上的花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偏偏愛菊花,李唐以來的世人又多愛牡丹。我朝詩人林逋以梅為妻,終身不仕不娶。而我最愛蓮花,你看它處于淤泥而不被污染,濯于清漣而不顯妖媚。中間通達,外部秀直,沒有枝蔓,亭亭玉立香遠溢清,可以遠觀,而不能隨意把玩。這四種花,好比四種人,菊花是隱逸之士,牡丹是富貴之人,梅花是高雅純潔之人,蓮花是人中君子。然而,菊花雖好,卻幽居獨處,孤芳自賞;牡丹雖艷,似富貴榮華,正合世俗;梅花孤芳高潔,歲寒時只與松竹為友。唯有蓮花,端莊正直,清高不凡,具有君子風范,生活在世俗而不為世俗所污。” 南宋魏了翁出使川東時,在合州建濂溪祠紀念他。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史邱道隆在合州南津街建濂溪書院(亦稱合宗書院),可以看出濂溪先生及其濂學的流韻對合川博大深遠的影響力。
周敦頤是一位非常能干并且有一定政績的官吏,當時以他明察秋毫,堅持原則、不媚權貴、明斷獄案而聞名朝野。
- 周敦頤
周敦頤(1017.5.5~1073),字茂叔,號濂溪,漢族,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余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于舂陵,乃得圣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其父周輔成(亦名懷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舉以上特奏名賜進士出身,曾為賀州桂嶺縣(今廣西賀縣)知縣,后贈諫議大夫。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時任桂嶺縣令的周輔成的兒子周敦頤降生在當時的桂嶺縣縣衙。周敦頤自幼“信古好義,以名節砥礪”,青少年時期在桂嶺讀書求學,然后在桂嶺循級應科舉考試而直取進士。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頤14歲,其父病逝。周敦頤著有《周子全書》行世。周敦頤曾在蓮花峰下開設濂溪書院,世稱濂溪先生,濂溪書院是他講學的講壇,他的學說對以后理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周敦頤是把世界本源當做哲學問題進行系統討論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