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軼事典故
-
裝癲索硯 米芾喜愛硯臺至深,為了一臺硯,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顧大雅。一次宋徽宗讓米芾以兩韻詩草書御屏,實際上也想見識一下米芾的書法,因為宋徽宗也是一個大書法家,他創造的“瘦金體”也是很有名氣的。米芾筆走龍蛇,從上而下其直如線,宋徽宗看后覺得果然名不虛傳,大加贊賞。米芾看到皇上高興,隨即將皇上心愛的硯臺裝入懷中,墨汁四處飛濺,并告皇帝:此硯臣已用過,皇上不能再用,請您就賜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愛此硯,又愛惜其書法,不覺大笑,將硯賜之。米芾愛硯之深,將硯比做自己的頭,抱著所愛之硯曾共眠數日。他愛硯不僅僅是為了賞硯,而是不斷地加以研究,他對各種硯臺的產地、色澤、細潤、工藝都作了論述,并著有《硯史》一書,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米芾拜石 米芾一生非常喜歡把玩異石硯臺,有時到了癡迷之態。據《梁溪漫志》記載:他在安徽無為做官時,聽說濡須河邊有一塊奇形怪石,當時人們出于迷信,以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動,怕招來不測,而米芾立刻派人將其搬進自己的寓所,擺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詞:我想見到石兄已經二十年了,相見恨晚。此事日后被傳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體面,被人彈劾而罷了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階看的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來就作了《拜石圖》。作此圖的意圖也許是為了向他人展示一種內心的不滿。李東陽在《懷麓堂集》時說:“南州怪石不為奇,士有好奇心欲醉。平生兩膝不著地,石業受之無愧色。”這里可以看出米芾對玩石的投入與對傲岸不屈的剛直個性。大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情懷,并開創了玩石的先河。 拜石這一事件,給了我們一個瘋瘋癲癲的米芾,但是事實上他并不是真瘋,而是真正的大智若愚,這從他的很多實例上都可以看出,米芾的書法造詣很深,徽宗很喜歡他的書法,經常招他進宮寫字,有一次他給皇上寫完字后,非常喜歡皇上的御用硯臺,便對徽宗說:“皇帝的硯臺不能給庶民用,而如今皇帝的硯臺被我用過了,臣子是低等的,既然這硯臺已經被我玷污了,皇上就送給我吧”。皇帝很不舍得的剛把好的說出口,米芾害怕皇帝后悔,抓著硯臺就揣在懷里跑了,墨水都沒來得及洗,搞得全身是墨水。此外,米芾也是一個關心國家的人,他裝傻并不是完全為了保護自己讓自己得到利益。這就要說到他拜石的真正“內幕”了,石頭質地堅固、脆硬,由于這一品質,它出如今畫家的畫筆下,被畫家所愛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米芾能瘋到見石就拜還是值得懷疑的,那為什么只有在無為有記載說他認石為兄,《名畫的創造者》是這樣說的:“米芾知無為軍后,為官清正,但是他的上司知州則是一個搜刮民財的老手,把地方百姓搞得民怨鼎沸,人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面老鼠,米芾非常瞧不起這位知州大人,與其沒有私人交往,但是,按照宋朝的規矩,每逢單日就要到州衙去參拜州官。這使米芾很不舒坦。想來想去,米芾想了個辦法。平口米芾喜愛收藏,也收集了一些奇石異物。他讓自己的書僮秦禮擺上那些石頭和異物,自己穿上朝服,對石頭拜了幾拜。米芾拜石的時候,嘴里還念念有辭“我參拜無知的石頭,因為石頭是干凈的,也不拜你骯臟的面老鼠。”米芾拜過石頭后,心情好受了許多,然后再到州衙去議事。從這兒以后,米芾每逢單日,就參拜石頭”。
《滿庭芳》的由來 蘇軾將密云龍奉為至寶。除了“四學士”和廖正一,另一位書畫名家米芾,也是蘇軾的座上客。元祐四年(1089),蘇軾出任杭州太守,途經揚州時,曾召米芾前來相見。蘇軾再次拿出“密云龍”,與他共享。米芾則為此曾寫下《滿庭芳》,詞題就叫《詠茶》。不言而喻,詞中的“美盼”“嬌鬟”就是朝云,這一年她二十六七歲,正是女人一生中最為光艷動人的時刻。只見她在簾外燃起小爐,輕輕倒進瓶中專用的泉水,不一會兒,紫色的沙甌里色如玉乳,輕濤微翻。朝云輕挽翠袖,“穩步紅蓮”,恭恭敬敬地將茶獻到客人面前,素有“米癲”之稱的青年米芾早已既醉又癲,愁妒齊翻。直到朝云歌聲響起,他才再度清醒,止不住對她頻頻顧盼,心生艷羨,直到曲終人散,他依然“欲去且留連”……
早期書畫簽名 他的書畫作品多為人所收藏。今人恰恰可以從他自己的書畫題簽上發現“芾”的讀音。原來,米芾早先簽名都寫作“黻”字,而“黻”字只有一個讀音,即念作“fú”(夫)。米芾在自己寫的《〈王子敬帖〉跋》中說:“崇寧元年(1102年)五月十五日,易跋手裝,時以芾字行,適一紀。”一紀就是12年,從崇寧元年往前推算12年,即為元祐六年(1091年),這年米芾41歲。也就是說,元祐六年(1091年)米芾41歲時,才改稱米黻為米芾,這個“芾”是由“黻”改來的,自然應當讀作“fú”(夫)。與“fèi”(肺)音毫不相干。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04月18日第二版)
米芾之潔癖 世傳米芾有潔疾,初未詳其然,后得芾一帖云:“朝靴偶為他人所持,心甚惡之,因屢洗,遂損不可穿。”以此得潔之理。靴且屢洗,馀可知矣。又芾方擇婿,會建康段拂字去塵,芾釋之曰:“既拂矣,而又去塵,真吾婿也。”以女妻之。
米公祠 米公祠,原名寶晉齋,位于無城內,是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于宋徽宗崇寧年間守無為軍時所建。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祖籍由山西太原遷居湖北襄陽,人稱“米襄陽”。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時人感其德政,在他離任去世后,于米公軍邸的舊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紀念。米芾崇尚晉人法帖與名畫,廣為搜求,不惜耗費巨金。相傳他得王羲之的《王略帖》、王獻之的《中秋帖》、謝安《八月五日帖》及顧愷之的名畫《凈名天女》,戴逵的名畫《觀音》等真跡后將自己的書齋題名為“寶晉齋”,并將收藏的晉人法帖勒石上碑,稱《寶晉齋貼》。后遭兵火,石刻殘損,繼任無為軍守葛祜之據米芾拓本重刻,與米刻殘石同置官署,后來曹之格任無為通判,又重新摹刻,并增家藏晉帖,及米芾書法多種于咸淳四年(1168年)刻成,名為《寶晉齋法帖》是帖共十卷,第一至第五卷除米刻謝安《八月五日帖》與王獻之《中秋帖》外,全是王羲之書;第六、七兩卷為王獻之書;第八卷為王羲之四子書;第九、十兩卷為米芾書。原刻至近代又毀于兵火。只有米芾篆書《宋真宗御制文宣王贊》因在學宮戟門,且埋在地下,才保存下來。 時值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他將3種法帖摹刻上石,并于“寶晉齋”前掘池建亭,即墨池、投硯亭。他公余之暇在此讀書揮毫,還在公署西側立一形如老翁之石,每天抱笏揖拜,時人以為怪癖,故稱此石為“拜石”。原齋毀于兵火,后多次重建,光緒丁丑知縣王峻,建米公祠3楹,門居中,于池之左右蓋耳房3間,環池循勢壘假山,并搜集米公遺刻“墨池”、“畫菜”2碑和其它石刻入祠內。 如今,米公祠所藏碑刻較前為多,主要是晉唐以下歷代名家書刻,計一百四十多方,出自五十余位書家之手。有徐楷、鐘紹京、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趙佶、趙孟頫、唐寅、祝允明、文征明、沈周、王守仁、王士禎、文天祥、梁同書、成親王等人的法帖。行、草、篆、楷各種書體無不具備,各種流派爭妍斗艷,各種風格,盡呈異彩,令人敬羨不已。米公祠作為全省重點文保護單位,它以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享譽國內外,尤其在東南亞、日本等國較有影響,每年吸引眾多的游客前來尋訪。
- 米芾
米芾(1051-1107?)一名黼,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徙襄陽(今湖北襄樊),寓居潤州(今江蘇鎮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恩補浛光尉。歷知雍丘縣、漣水軍,以太常博士出知無為軍。徽宗時擢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所行多違世異俗,也稱「米顛」、「米襄陽」。善畫山水,自成一家,人謂「米氏云山」。書法得王獻之筆意,與蘇軾、黃庭堅、蔡襄并稱「四大家」。大觀元年卒,年五十七。《宋史》、《東都事略》有傳。著有《寶晉英光集》八卷,《硯史》、《畫史》、《書史》各一卷。詞作有《彊村叢書》本《寶晉長短句》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