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與東衡
-
趙孟頫與東衡這片土地的姻緣,主要發生在兩個時期。
第一次是在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蒙古鐵騎先鋒部隊由大將伯顏率領,駐馬湖州,虎視臨安。為避戰亂,21歲的趙孟頫,因為大母李氏乃德清人士,倉皇南逃之德清境內,幾經周折,于當年冬天在德清縣千秋鄉東衡這個偏僻的鄉村安頓下來,前后度過約11年的時光,一直到1286年春北上大都步入仕途生涯。
第二次發生在元貞元年(1295),此時的趙孟頫已入仕元朝九年,官居從四品。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實錄》,趙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墒窃炔棵苤刂兀w孟頫借病乞歸,于當年夏秋之交得準返回闊別十年的故里。這次呆了四年。兩個時期相加,長達15年之久。
延佑五年(1318),管夫人腳氣病復發,經趙孟頫多次請求,次年四月,方得準送夫人南歸。五月中旬,途經山東臨清,管夫人病逝舟中。趙孟頫悲痛萬分,相濡以沫的管夫人撒手西去,給了趙孟頫很大的打擊,他對官場的虛名,也因此徹底看破。晚年由于喪偶,長途跋涉,操理喪事,趙孟頫的健康狀況急劇下降。傾心于佛、道之旨,以書寫經文為樂,并寫下許多書畫作品和題跋。他認為“人誰無死,如空華然”,因而在平淡中度過光陰。英宗至治二年(1322)六月,他逝于吳興。臨死前還觀書作字,談笑如常。享年六十九歲。
- 趙孟頫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