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覯貢獻
-
思想 李覯是北宋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著書立說,大膽創(chuàng)新,在哲學上持“氣”一元論觀點,認為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認識論上,承認主觀來自觀,因此,成為宋代哲學學派的先導,在我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覯還具有進步的社會歷史觀。他卓有膽識地提出功利主義的理論,反對道學家們不許談“利”言“欲”的虛偽道德觀念。他從實際物質(zhì)利益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根本這一基本觀點出發(fā),解釋社會歷史現(xiàn)象。他認為“治國之實,必本于財用”(《富國策》第一)。治理國家的基礎,是經(jīng)濟,是物質(zhì)財富。所以,他反對把實際物質(zhì)利益和道德原則,即“利”和“義”對立起來。李覯認識到,物質(zhì)財富多寡不均的癥結所在,是土地占有的不合理。為了解決土地,問題他專門寫了一篇《平土書》,提出“均田”、“平土”的主張,引經(jīng)據(jù)典,煞費苦心地為統(tǒng)治者提供解決土地問題的歷史借鑒。為了拯救北宋積弱的局面,緩和社會矛盾,他提出富國、強兵、安民的主張,寫了《富國策》、《強兵策》、《安民策》各十篇,闡述自己的見解。李覯哲學上的觀點和政治上的革新思想,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為稍后于他的王安石實行變法進行了哲學理論上的準備。由此看來,他的弟子鄧潤甫等人成為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得力助手,那就是很自然的了。
文學著作 李覯不僅是一位思想家,而且還是一位著作家。他主張文以經(jīng)世、致用為貴,所以他的文章內(nèi)容比較充實。即使是解經(jīng)之作,也常常以古說今,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潛書》十五篇,即是出于“憤吊世故,警憲邦國”(《潛書序》),“以康國濟民為意”(《上孫寺丞書》),纂寫而成。《慶歷民言》三十篇,更是“言言藥石,字字規(guī)戒”的為民請命之作,人稱“紅國之書”。這些政論文章,大膽地指責時弊,闡發(fā)己見,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和戰(zhàn)斗性。李覯的其他散文,如書信、志銘、碑、記等,也都寫得通達有識,邏輯性強,為人們所稱道。在這些文章的字里行間,他的用世思想時有流露。他的《袁州州學記》,起語不落俗套,立論警切,結構嚴謹,文筆穩(wěn)健,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前人稱他“著書立言,有孟軻、揚雄之風”(《范仲淹薦李覯疏》)。“在北宋歐陽(修)、曾(鞏)、王(安石)間,別成一家”(《宋元學案補遺》卷三)。
- 李覯
李覯:字秦伯,北宋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