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墓地
-
趙孟頫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六月逝于吳興。其子趙雍等將他與管夫人合葬于德清縣洛舍東衡里“陽林堂”別業(yè)東南側(cè)。2013年5月,國務院核定公布:元代“趙孟頫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衡里趙孟頫墓保存尚好,有鄉(xiāng)間小路可達,四周修竹茂林,綠樹成蔭,周圍河港交叉。墓前石人剩二尊,石馬一匹,散置于露天民居旁,局部已遭涂料污染。
此墓穴為趙孟頫和夫人管道升的合葬墓。墓地坐北朝南,地處“龍穴”,北倚雞籠山、勤王山,左有雞山,右有赤山,南臨彎曲的小河,遠處有屯山、張家山,是極典型的“堪輿學”思想的物化,符合道教“堪輿陰宅”的地形地貌,是水晶宮道人趙孟頫的道教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趙孟頫墓穴距地下約1.5米,長3米,寬2.6米,墓為石棺雙室墓,墓前有石馬一匹,石朝官二尊。1319年,管道升下葬于于此;1322年,趙孟頫卒,與管道升合葬;這年秋,趙孟頫謚封魏國公,墓地規(guī)模擴大;1915年,德清縣新編縣志總纂程森加土修理,立墓碑;1992年,發(fā)現(xiàn)地下墓穴;1992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德清縣人民政府修復墓地。2013年,對墓周邊又進行了綠化,墓前石人石馬重新安放,泥沙地也鋪成了大理石。
- 趙孟頫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趙孟頫)之一。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jīng)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