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評價
-
于謙一生,可謂歷經千錘萬擊,烈火焚燒的磨難。先是參加科舉考試時,以狀元的文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幾乎名落孫山。無它,就因為他不肯對主考官溜須拍馬招致妨恨而已。等到當上官,又因為敢于為民請命,嚴懲作奸犯科權貴,而受到排擠打擊。人家當官前呼后擁,盡顯官威;于謙當官便服一套 瘦馬一匹。同僚并不以其為謙虛清廉,卻說他壞了官場規榘。
公元1449年,蒙古侵略軍席卷南下,明英宗偏聽全無軍事常識的太監指劃,結果土木堡一戰,明朝最精銳的三大營,共約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明英宗做了階下囚。消息傳到京城,有人主張南逃,有人主張投降。危急關頭,于謙挺身而出,痛斥種種逃跑主義投降主義,調集各路兵馬保衛京城。敵方以明英宗為人質,要明朝朝廷投降,否則就殺掉英宗。有人又主張獻城投降以保英宗之命。于謙卻義正詞嚴地質問:到底國家民族重要,還是英宗的個人生命重要?堅決拒絕敵軍最后通牒。于謙帶領22萬大軍,堅守京城,一次又一次打退敵人的進攻。侵略者見死傷慘重撈不到半點油水,又顧慮中原畢竟國大力大,正所謂爛船尚有三斤釘,一個不小心被于謙反攻過來恐怕后果堪虞。就賣個順水人情,在退軍之時將明英宗送回明朝廷。明英宗回朝登位不思于謙抗敵之功,卻恨于謙不聽蒙古兵之勸,幾乎命喪刀下,就找個借口把于謙下獄,隨即斬首,一泄私憤。一直到明英宗死后,明憲宗登位,才為了平息民憤收買人心,下令為于謙落實政策,平反昭雪。生衰死榮,令人握。怪不得民諺說:忠忠直直,終須乞食,奸奸狡狡,朝煎晚炒。
- 于謙
于謙(1398-1457),字延益,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是明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