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生平事跡
-
開始 柳宗元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之家。其曾祖父官至中書令,因得罪武則天而死。其父柳鎮(zhèn),在高宗時遇到安祿山之亂,攜家避隱于王屋山。后上書言事而授官,在郭子儀屬下任職,并累次升官。柳宗元是個神童型的天才,史書稱其小時候“精敏絕倫”,“為文章,卓偉精致”。二十歲時與劉禹錫為同科進士,官授校書郎。三十歲時與劉禹錫、呂溫等結(jié)識王叔文。王叔文等人看他是個奇才,把他提升為禮部員外郎,并準備大加重用。不久“王叔文集團”“永貞革新”失敗,柳宗元也因為和王叔文的關(guān)系而被貶為邵州刺史。在去上任的半路上,又再次被貶為永州司馬。與此同時,劉禹錫和其他六人也都受到類似處分,這就是歷史上的“二王八司馬事件”。他在永州一呆就是十年,那里屬“荒癘”之地,他便“自放山澤間”,與山水為伴。元和十年(公元815),他返京后復(fù)出為柳州刺史,直到公元819年于柳州逝世?! ∠袼@樣的奇才,從極有希望、前途無量的境地一頭栽下來,從此再也沒有受到過重用和遷升,滿腹才華一無所用,其心理上的打擊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他也不只一次地想到過自殺,終因各方面的原因而不能毫無顧忌地去死,但他自己似乎也預(yù)感到了會死于“蠻夷”之地而不能終老故鄉(xiāng)。 他在《瓶賦》中表白自己“清白”的為人,希望能被人理解:“清白可鑒,終不媚私。利澤廣大,孰能去之。綆絕身破,何足怨咨。功成事遂,復(fù)于土泥。”他在《牛賦》中自我安慰地說,“人的命運有好有壞,但不是按照你的能力來安排的。千萬不要抱怨和不滿,這樣才能享受到你應(yīng)有的福份。”他甚至作《懲咎賦》來表示自己悔過和自罰之心。但這一切并未使他的處境有絲毫改善。真正使他能頂住巨大磨難而沒有倒下去的,還是他對“道”的認識和理解,因為這種理解認識提高了他的眼界、開闊了他的心胸。就在他的《瓶賦》和《懲咎賦》中,他已經(jīng)顯示出對于“道”的深刻理解:“歸根反初,無慮無思?!薄霸坏烙邢筚?,而無其形。推變乘時兮,與志相迎。不及則殆兮,過則失真。謹守而中兮,與時偕行。萬類蕓蕓兮,率由以寧。剛?cè)狁Y張兮,出入綸經(jīng)?!?/p>
轉(zhuǎn)折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一個極度聰明的奇才,被貶謫到荒遠的不毛之地,心中自有難言的痛苦。然而任何一種痛苦都可能磨勵人的意志、深化人的思考。正如后人指出的“于遷謫中始收文章之極功。蓋以其落浮夸之氣,得憂患之助,言從字順,遂造真理耳?!闭鞘嗄甑馁H謫生活所帶來的大磨難,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成就了他千古文章一大家的不朽地位。宋代大文學(xué)家歐陽修不僅指出他的文才得益于生活中的磨勵,而且進一步揭示了他的文風(fēng)都明顯地帶有他生活經(jīng)歷的痕跡:“苦其危慮心,嘗使名聲哀。投以空曠地,縱橫放天才。山窮與水險,上下極□洄。故其于文章,出語多崔嵬。”宋代大文學(xué)家、大政治家王安石則對“八司馬”作了整體的評價,認為他們都是能在“無所用于世”的困境中“自強”的“奇才”。 由于文章上的突飛猛進,加上對佛、道、儒三教經(jīng)典的精研,柳宗元一生為許多高僧寫過碑銘、塔記一類的文章,而他對佛理的深刻理解、超人的見地也通過這些碑銘塔記而得以廣泛傳播。他在禪宗第六祖慧能的碑銘中寫到:“其道以無為為有,以空洞為實,以廣大不蕩為歸。其教人,始以性善,終以性善,不假耘鋤,本其靜矣。(《禮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真是言簡意賅,幾句話就把佛經(jīng)要理概括無遺;他在《南岳彌陀和尚碑》中則以其獨特的詩風(fēng),形象化地描述了自己對道的精微理解:“一氣回薄茫無窮,其上無初下無終。離而為合蔽而通,始末或異今焉同。虛無混冥道乃融,圣神無跡示教功?!斡螣o際交大雄,夫子稽首師順風(fēng)?!保凰凇盁o姓和尚”的碑銘中說道,“生物流動,趨向混亂,惟極樂正路為得其歸。”已經(jīng)從大的格局中認識到了宇宙生命的敗壞,最終只能以佛法才能拯救的結(jié)論。在該碑的“碑陰”上則說,“凡吾之求,非在外也,吾不動矣。”明白了“向內(nèi)求”“心不被外物所動”的高深法理;他又把儒家的“禮”和佛家的“律”相比較,指出其平行的作用,并且認為大小乘的分別是無意義的,“定”“慧”和“歸真源”才是終極的目的。這一超人見地實在讓人驚訝,因為佛教中許多層次極高的高僧甚至一代傳人都曾卷入大、小乘之爭,而且佛教最后也沒能擺脫分裂為大、小乘兩支的命運!除了佛教經(jīng)典外,他對道家的理論也有很深的造詣?!蛾幏?jīng)》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經(jīng)典,他研讀之后撰文指出該經(jīng)乃后人假托,并非黃帝之書。精于道教理論的宋代大文學(xué)家黃庭堅曾以佩服的口吻談到此事?! ∷麑Ψ鹄淼木罾斫夥催^來又使他獨具慧眼,能對佛教內(nèi)部以及儒教中人對佛教的錯誤認識和作法有著特別清晰的認識,并能明白地加以剖析。他對禪宗內(nèi)部南北兩派的內(nèi)斗,以及“狂禪”一派的邪誤作法有清楚的敘述:“故傳道益微而言禪最病。拘則泥乎物,誕則離乎真。真離而誕益勝。故今之空愚失惑縱傲自我者,皆誣禪以亂其教?!沼谢ザ罚媳毕鄽?。”“而今之言禪者,有流蕩舛誤,迭相師用,妄取空語,而脫略方便。顛倒真實,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彼凇赌显来竺魉侣珊蜕斜返摹侗帯飞现赋?,許多高僧在圓寂時都有異象產(chǎn)生。比如夜晚間突現(xiàn)光明,有仙音妙樂,“笙磬之音”,周圍的許多人都能看到和聽到。這類事實很多,而“儒者”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閉口不談?! ”彼螘r有位“儒釋兼通,道學(xué)純備”的“長老”,準備好了碑石,來請?zhí)K東坡書寫柳宗元為六祖慧能作的碑銘(舊碑殘破后要立新碑)。據(jù)他聲稱,“自唐至今,頌述祖師者多矣。未有通亮簡正如子厚者。”蘇東坡也說,“柳子厚南遷,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諸碑,妙絕古今?!闭f柳宗元的碑銘“妙絕古今”沒有錯,但說他“南遷”之后“始究佛法”則是不對的。根據(jù)柳宗元的自述,“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說。于零陵(即永州),吾獨有得焉。”原來對于佛教,他竟然是一位“幼兒學(xué)”,有著“三十年”的鉆研和探求。可惜一直沒有碰到過使他心服的精通佛法的人,直到貶官永州后才有了重大的突破和收獲。到永州后,除了身世遭遇迫使他進一步去深思幾十年來學(xué)佛過程中不解的問題外,他與佛教高僧巽上人的交往對他真正走入佛教修煉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經(jīng)過 他初到永州時連房子都沒有,只好暫時住在永州龍興寺的廟里并因此結(jié)識了高僧巽上人。以后他曾多次在詩文中稱贊巽上人,可知巽上人在佛法上的精研和修為是令他心服的。而在《巽公院五詠·凈土堂》一詩中,他直稱巽上人為“導(dǎo)師”,足見他是在巽上人的指導(dǎo)下修佛的。反過來想,能讓他這樣的“奇才”和文章圣手心服,又豈能是泛泛之輩?他后來可能幫助寺廟修了一個“凈土院”和其它建筑,自己就住在那里和巽上人修禪。他曾在一首詩中詳細描述了早上“讀禪經(jīng)”的情形:“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貞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日出霧露余,青松如膏沐。澹然難言說,悟悅心自足?!毙薅U的人大多靜坐、內(nèi)觀,修凈土的人喜歡大聲頌唱佛號。而他在這里是大清早把“禪經(jīng)”拿到室外去讀,并能從周圍景致中生出“澹然難言說”的“悟悅”心態(tài),確實有趣?! ∷坪鯖]有留下談?wù)撟约盒逕拰哟魏透惺艿膶n}詩文,但從他的《巽公院五詠》這幾首題詠詩中,我們?nèi)匀豢梢怨芨Q到一些修煉層次的體現(xiàn):“結(jié)習(xí)自無始,淪溺窮苦源。流形及茲世,始悟三空門。華堂開凈域,圖像煥且繁。清冷焚眾香,微妙歌法言?;桌?dǎo)師,超遙謝塵昏?!?《凈土堂》)結(jié)合上下文以及其它詩中所談現(xiàn)象,這里的“華堂開凈域,圖像煥且繁”應(yīng)為天目初開時的表現(xiàn),能看到圖像了,但還不能自由選擇觀看的對象;“寂滅本非斷,文字安可離。曲堂何為設(shè),高士方在斯。圣默寄言宣,分別乃無知。趣中即空假,名相誰與期。愿言絕聞得,忘意聊思惟?!?《曲講堂》)此處“愿言絕聞得,忘意聊思惟”是心靜不擾、耳無所聞,已達“忘言”而“思維”還勉強能感覺得到的高境界;“發(fā)地結(jié)菁茆,團團抱虛白。山花落幽戶,中有忘機客。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萬籟俱緣生,窅然喧中寂。心鏡本同如,鳥飛無遺跡。”(《禪堂》)此處“團團抱虛白”即“虛室生白”,而“忘機”與上面的“忘意”皆指“忘言”,可互相佐證?!靶溺R本同如,鳥飛無遺跡”則是外塵不染、心靜而能定深的形象描述。這里描述的境界,在以往的修煉法門中已經(jīng)是相當高的層次才能體驗到的了。 修煉的層次主要表現(xiàn)在心性的提高上,超常的體驗即所謂“宗教體驗”只是心性標準的表征之一。一個人心性的提高必然會反映到他的言行上來:守真、行善、戒“貪嗔癡”和忍苦,這些都是言行的標準。柳宗元自己也說,“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乎物外而恥制于世者,則思入焉?!狈鸱ú┐缶?,包容萬有,但凡有志于掙脫物欲羈絆,不愿為世俗桎梏的人,都會認同佛理、皈依佛法。這也是他自己修佛的原因。
-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xùn)|(今山西永濟縣)人。貞元九年(793)進士,曾為監(jiān)察御史。唐順宗時為禮部員外郎,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改革集團。這個政治改革集團,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和宦官專權(quán),推行免除部分苛捐雜稅等具有進步意義的政策。因為改革觸犯了宦官權(quán)豪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極力反對。憲宗李純繼位后,改變遂告失敗,王叔文被殺,柳宗元等人被貶到邊遠的地區(qū)。柳宗元先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司馬,十年后,改為柳州(今屬廣西)刺史,最后病死在柳州,年僅四十六歲。人稱柳河?xùn)|,有《柳河?xùn)|集》。他是唐代杰出的文學(xué)家和思想家,在散文和詩歌的創(chuàng)作方面,有著很高造詣。他的詩,善于寓情于景,寫得俊雅峭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