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軍事思想
-
岳飛是中國古代治軍的楷模,“岳家軍”成為一時的典范。他雖然沒有軍事論著傳世,但從其散見于史書篇牘中的論述和軍事實踐,可看出岳飛軍事思想的主要內容。前人在總結岳飛的治軍思想時指出有六個方面:貴精不貴多;謹訓習;賞罰公正;號令嚴明;嚴肅紀律;同甘苦。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嚴治軍。
由于岳飛嚴于治軍、善于治軍,故“岳家軍”戰斗力強,“皆可以一當百”,金人也贊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家軍”為當時一些將帥所嘆服,而且也為后世一些名將所效法。如明代名將戚繼光亦以岳飛為榜樣,練就了抗倭勁旅“戚家軍”。
岳飛在作戰中不僅強調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為重視謀略的作用。早在岳飛為張所部下時,張所素聞岳飛“勇冠三軍”,便問他:“汝能敵幾何?”岳飛回答說:“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謀”。他列舉春秋晉國“欒枝曳柴以敗荊(楚),莫敖采樵以致絞”為例,認為此“皆謀定也”。所以,岳飛進一步肯定了謀略在作戰中的作用。他說:“謀者勝負之機也。故為將之道,不患其無勇,而患其無謀。”這就明確指出了謀略是決定作戰勝負的關鍵。
岳飛注意靈活用兵。宋王朝實行“將從中御”,將帥作戰必須依事先準備的陣圖行事,不得擅自改變。岳飛認為,陣圖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戰是千變萬化的,“古今異宜,夷險異地”,不能照搬陣圖。他說:“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若平原曠野,猝與敵遇,何暇整陣?”因此,他提出“陣而后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飛還提出“善觀敵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敵者當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 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川湯陰(今屬河南)人,出身農家。北宋末年,以敢戰士應募入伍,任秉義郎。建炎中,為東京留守宗澤部下統制。澤死,從杜元南下。建炎四年(1130),率軍收復建康,遷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紹興間,與偽齊、金兵戰,屢立戰功。以鎮壓江西地區農民起義,得高余所獎「精忠岳飛」的錦旗。四年(1134),授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節度使。七年,拜太尉,湖北、京西路宣撫使。九年,進開府儀同三司。十年,授少保、河南北諸路招討使。揮師北伐,連克蔡州、鄭州、洛陽,取得郾城大捷,高宗連下十二道金牌命退兵。次年,授樞密副使,被罷兵權,尋為秦檜陷,被害于大理寺獄,年僅三十九。淳熙五年(1179),追謚武穆。寧宗朝追封鄂王。寶慶元年(1225),改謚忠武。《宋史》有傳《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岳武穆集》十卷,不傳。明徐階編《岳武穆遺文》一卷,有詞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