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云山介紹
-
馮云山出生在一個“家道殷實”的家庭。父親馮紹銜,早故;母親胡氏。家距官祿布五里,是洪秀全的表親和同學,關系極為密切。他自幼誦讀經(jīng)史,博覽群書,雖屢試不第,但學得一套中國舊文化的知識。他不愿過剝削階級的生活,就去當了一名窮苦的農村蒙館塾師。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立拜上帝會,馮云山是他的忠實信徒。為了宣傳“拜上帝會”,他把家中所供奉的佛像神像和儒書以及孔丘、孟軻的牌位全部搗碎燒掉。由于他的大膽行為以及所傳播的新信仰,遭到鄉(xiāng)中一些人的反對,因而失去了教席。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馮云山跟隨洪秀全離開花縣,先去珠江三角洲,然后輾轉到廣西的貴縣賜谷村,宣傳拜上帝教,他們在貴縣幾個月里,吸收了一百多個農民為信徒。同年十月,洪秀全回花縣。馮云山獨留潯州,開始其艱苦卓絕的宣傳教義、組織發(fā)動群眾的工作。在古林社,曾靠拾牛糞換點米度日,又在上古林社曾槐英家干過放牛、砍柴、挑水等雜活。后得曾槐英推薦,道光二十五年到荒僻的紫荊山任書館先生。他白天教書,晚上手提火把,翻山越嶺,串村走寨,宣傳拜上帝教,發(fā)展會眾。那些耕山燒炭的山民對他十分信服,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發(fā)展了山區(qū)農民、燒炭工三千余人加入“拜上帝會”,培養(yǎng)了楊秀清、蕭朝貴等一批骨干分子。
道光二十七年秋,洪秀全再次回到廣西與馮云山會晤,決定以紫荊山為基地,積蓄革命力量。這時,馮云山協(xié)助洪秀全設立“拜上帝會”總機關,參與制定拜上帝會儀式和《十款天條》,率眾開展反封建斗爭。道光二十八年正月,馮云山遭劣紳控告,曾兩次被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并創(chuàng)制了一部新歷法。同年十月,經(jīng)會眾營救出獄,后返回花縣與洪秀全共謀武裝起義。道光二十九年七月,馮云山隨洪秀全重回紫荊山區(qū),與楊秀清、蕭朝貴等結成異姓兄弟,形成領導核心。道光三十年與洪秀全往平南花洲組織營團。咸豐元年(1851年)參與領導金田起義。
金田起義時,馮云山任前導副軍師,領后軍主將。起義后于同年十二月,在永安(今蒙山)被封為南王,七千歲。
太平天國作出的種種改革,都有馮云山的功勞。他在獄中所創(chuàng)制的《太平天歷》被批準頒行。于咸豐二年起施行于太平天國管轄的地區(qū)。《天歷》以“便民耕種興作”和“農時為正”。天歷的使用貫穿太平天國始終。他還負責訂立了《太平軍目》、《太平官制》、《太平禮制》等。
咸豐二年五月,馮云山指揮攻占全州時,中炮受傷。當他處在生命垂危之際,仍對楊秀清說:“迅速出兵,休為我一人誤了大事。”六月初十,在蓑衣渡因傷勢惡化而犧牲。
- 馮云山
馮云山(1822年~1852年),又名乙龍,號紹光。廣東花縣(今屬廣州市)禾落地村人。漢族客家人,原籍廣東龍川縣石灰窯村。自幼喜讀經(jīng)史、天文、地理,曾參加科舉考試,后在村中設館授徒,以塾師為業(yè)。后為太平天國運動初期的重要領袖之一,官封南王,七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