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都剌文學創(chuàng)作
-
薩都剌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將近八百首詩詞,有描寫景物的山水詩,有抒寫宮廷生活的詩,有懷古也有傷今,訴述個人和社會的不平。他在元代以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中都是占有一定地位的詩人。因出生在代州,代州古稱雁門,他的詩集也就名為《雁門集》,他本人被稱做“雁門才子”。《雁門集》最早刊印是元至正年間的八卷本,今已失傳,現(xiàn)存版本以清嘉慶十二年薩龍光刻十四卷本,收輯較為完備,上海古籍出版社八二年出版了殷孟倫、朱廣祁校點的《雁門集》。薩都剌另有《武夷詩集序》文1篇,還留有《嚴陵釣臺圖》和《梅雀》等畫,現(xiàn)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薩都剌博學能文,兼善楷書。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nèi)容,以游山玩水、歸隱賦閑、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思想價值不高。在《送管元帥南征》、《送劉照磨之桂林》等詩中,他甚至擁護統(tǒng)治者對起義人民進行鎮(zhèn)壓。但有些詩涉及元代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反映了當時的階級壓迫。如《大同驛》、《黃河月夜》、《鬻女謠》、《織女圖》等等,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慘狀。五古《早發(fā)黃河即事》,一方面描寫農(nóng)夫“炊煙動茅屋,秋稻上垅丘。嘗新未及試,官租急征求。兩河水平堤,夜有盜賊憂”,另一方面描寫貴族公子“斗雞五坊市,酣歌最高樓”,以強烈的對比手法,揭示了元代社會的階級矛盾。有些詩大膽諷刺了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與罪惡,筆鋒不僅指向了郡守縣官、王孫貴 戚,且指向了最高統(tǒng)治者。《記事》一詩,用“只知玉璽傳三讓,豈料游魂隔九重。天上武皇亦灑淚,世間骨肉可相逢”的詩句,揭露元武宗次子圖帖睦爾的篡兄位之事,此事為正史不載,被稱為“詩史”。有些詩歌表達了為民請命、勵精圖治的政治思想,如《寄朱縣尹》、《送廣信司獄》詩等。《湖南張子善,欽點第一人,彈劾權(quán)貴,左遷西臺御史,旋拜前職,素有退志,故舉兼善勸之》、《舊劍》、《塵鏡》等詩,希望官吏愛護人民,抒發(fā)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的報國志愿。而《過居庸關(guān)》、《題畫馬圖》等詩,針對元朝統(tǒng)治者窮兵黷武,表達了“男耕女織天下平,千古萬古無戰(zhàn)爭”的反戰(zhàn)思想。這些作品是薩都剌詩歌中的精華部分。
薩都剌考中進士以前的詩所存甚少,有一首《述懷》詩說:“青春背我堂堂去,黃葉無情片片飛。”大抵表露了他這段時期的心情。他到過鎮(zhèn)江,溯長江而上至漢陽,《客中九日》詩說:“佳節(jié)相逢作遠商”,看來他背井離鄉(xiāng)是為了經(jīng)商,不過他對于經(jīng)商并不熱衷,他分外留心的是山川名勝,他寫下了《清明日偕曹克明登北固樓》、《清明日游鶴林寺》等繪景抒情之詩。水光山色比起貨物金錢來于他更有吸引力。他并不想在追財逐利中混過一生。他在《安分》詩中說:“心求安樂少思錢,無辱無榮本自然。春日賞花惟貰酒,冬天踏雪旋添綿。頻將棋局消長日,時燕香熏篆細煙。萬事皆由天理順,何愁衣祿不周全。”詩人薩都剌是一個樂天派。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他都能保持寧靜而處之泰然。他的這種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觀影響到他的詩詞創(chuàng)作。他的絕大部分詩篇都流露出熱愛生活的樂觀情思。他第一次走進官場正是他曾因經(jīng)商而 到過的鎮(zhèn)江,他和往日一樣流連山水勝景,登北固樓,游鶴林寺,尋僧訪道,飲酒賦詩,他厭惡俗吏生活,而要做一個詩人。在他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山水詩。他有一首《同楊廉訪游山寺》詩說:“扶病強同步,尋幽趣不群。逢僧穿竹去,吹笛隔林聞。山勢浮云合,溪流野水分。徘徊歸徑晚,樹影月紛紛。”“尋幽趣不群”正說明他以飽覽山水為樂事。據(jù)徐象梅《兩浙名賢錄》說他晚年寓居杭州時,“每風日晴美,輒肩一杖掛瓢笠,腳踏雙不藉,走兩山間。凡深巖邃壑人跡所不到者,無不窮其幽勝。至得意處,輒席草坐,徘徊終日不能去,興至則發(fā)為詩歌。”和山水詩的奠基人謝靈運比起來,他酷愛山水是有過之無不及。無怪乎他刻畫山川景物那樣逼真。
薩都剌的一生大部分在江南度過,在風光秀麗的環(huán)境中,模山范水,寫出了許多賞心悅目的詩篇。不過他曾兩度官翰林國史院應奉文字,稍得宮中見聞。在當時他還以擅長寫作宮詞和麗情樂府著稱。他的朋友楊維楨《竹枝詞序》說:“天錫詩風流俊爽,修本朝家范,宮詞及《芙蓉曲》,雖王建、張籍無以過矣。”另一位朋友虞集也說:“進士薩天錫者最長于情,流麗清婉,作者皆愛之。”可見他還是一位抒情詩人。如他的《芙蓉曲》:
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兒將斷腸。絳袍春淺護云暖,翠袖日暮迎風涼。
鯉魚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飛木葉。蕩舟何處采蓮人,愛惜芙蓉好顏色。
情致雅淡,意象凝聚。似無情而有情,有所思而不怨,蘊藏著作者懷才不遇,飄泊江湖的心情,深得唐李賀、李義山的筆法,辭婉意清。“鯉魚吹浪江波白,霜落洞庭飛木葉”,含而不露,有一種身世飄零、孤芳自賞的抒情味道。其他如《過嘉興》、《梳頭曲》、《新夏曲》、《洞房曲》等都具有相同或近似的情調(diào)。同樣,他的宮詞,風格亦復如此。《醉起》說: 楊柳樓心月滿床,錦屏繡褥夜生香。不知門外春多少,自起移燈照海棠。這里所描寫的只是宮中女性生活空虛,寓長恨于景物形象之中。一般說來,宮中對于帝王是天堂,而對于宮女卻是地獄。宮中生活題材是十分狹窄的,如果不能識別天堂地獄,描寫就不會深刻。
好在薩都剌的筆鋒著力處,不曾局限于宮廷。當他的眼光移向廣闊的祖國大地時,他發(fā)現(xiàn)當時的社會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如他的《京城春暮》,詩說: 三月京城飛柳花,燕姬白馬小紅車。旌旗日暖將軍府,弦管春深宰相家。小海銀魚吹白浪,層樓珠酒出紅霞。蹇驢破帽杜陵客,獻賦歸來日未斜。 將“弦管”“層樓”和“蹇驢破帽”相照映,社會不公,個人不平,不需明說,而用意十分清楚。至于他的《鬻女謠》、《過居庸關(guān)》、《征婦怨》、《高郵阻風》、《織女圖》、《百禽歌》、《早發(fā)黃河即事》、《過淮陰》等,描述社會人生,題材廣泛,更值得重視。《鬻女謠》寫道: 道逢鬻女棄如土,慘淡悲風起天宇…… 人夸顏色重金璧,今日饑餓啼長途。悲啼淚盡黃河干,縣官縣官爾何顏!金帶紫衣郡太守,醉飽不問民食艱。傳聞關(guān)陜尤可憂,旱荒不獨東南州。枯魚吐沫澤雁叫,嗷嗷待食何時休! 作者面對這種現(xiàn)象,指摘“金帶紫衣郡太守,醉飽不問民食艱”,斥罵“縣官縣官爾何顏”。這是正義的呼聲。薩都剌看不慣這種不平事,因而他希望“但操大柄常在手,覆盡東西南北行”(《雨傘》)。希望得到一種權(quán)力去拯救天下所有在困苦中掙扎的人。但在當時,他的愿望是無 法實現(xiàn)的。薩都剌的懷古之作也頗具特色。如他的《滿江紅(舊誤作念奴嬌)。金陵懷古》尤為膾炙人口:
六代繁華,春色去也,更無消息。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王謝堂前新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聽夜深,寂寞打空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紅日。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螀泣。到如今,惟有蔣山青,秦淮碧。
這首詞作于至順三年或四年他任江南諸道行臺侍御史時期。 人事代謝,古往今來,蒼涼豪邁,感慨萬端。但青山永在,綠水長存,一代新人將把金陵重作英才聚合的場所。懷古正所以思今。薩都剌的作品往往表達著磊落曠達的胸懷。他一生中往來南北,對于民情習俗,見聞較多,使他有些詩詞生活氣息甚濃,感染力很強。如《初夏淮安道中》說: 魚蝦潑潑初出網(wǎng),梅杏青青已著枝。滿樹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過淮時。 “魚蝦潑潑”,“梅杏青青”,夏日初晴,著一嫩字,生意全出。給人以曠達、樂觀、清新、舒暢的感受。生動的形象帶著鄉(xiāng)土氣息把讀者引進一個新的境界。
在詩歌技巧上,薩都剌繼承了唐、宋詩歌的某些手法,并具有自己的特點:
①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斷,鑄成韻味悠遠的意境。如為人艷稱的《秋詞》、《京城立春》等,能托出特定的情境,構(gòu)成饒有意趣的“詩畫”。
②層層深入,凝煉簡潔。如“百年詩句里,三國酒杯間”,“千古風光鬢邊白,六朝山色馬頭青”等,言簡意賅,給讀者以充分的想象余地。
③善于創(chuàng)造,形象生動。如“云孫捧出南箕簸,月姊舂來北斗量”,“一山如龍入云起,一山化作長江流”等句,化靜為動,化無生命為有生命,使形象新穎流動。
④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將視覺形象、聽覺形象、嗅覺形象等聯(lián)通使用,互相比譬。如“市聲到海迷紅霧,花氣漲天成彩云”,“烏鵲橫橋秋有影,銀河垂地夜無波”等。
- 薩都剌
薩都剌(約1272—1355)元代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天錫,號直齋。回族(一說蒙古族)。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于雁門(今山西代縣),泰定四年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擢南臺御史,以彈劾權(quán)貴,左遷鎮(zhèn)江錄事司達魯花赤,累遷江南行臺侍御史,左遷淮西北道經(jīng)歷,晚年居杭州。薩都剌善繪畫,精書法,尤善楷書。有虎臥龍?zhí)牛朔Q燕門才子。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以詩歌為主,詩詞內(nèi)容,以游山玩水、歸隱賦閑、慕仙禮佛、酬酢應答之類為多,思想價值不高。薩都剌還留有《嚴陵釣臺圖》和《梅雀》等畫,現(xiàn)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