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文化成就
-
書法 在乾隆之際,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劉墉并享書法聲譽。當時人們稱翁、梁、王、劉“四大家”。其書法藝術成就,當推劉墉最高。亦有以來其與翁方綱、成親王永瑆、鐵保并稱“翁劉成鐵”。包世臣《藝舟雙楫》稱:“文清少習香光,壯遷坡志,七十以后潛心北朝碑版,雖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興學識,超然塵外。”近人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石庵亦出董(其昌),然大厚思沉,筋搖脈聚,近世行草作渾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圍者,吾故謂石庵集帖學之成也。流傳書跡較多。著有《石庵詩集》,刻有《清愛堂帖》。《小楷冊》,書于嘉慶元年(1796)。紙本墨跡。凡24行,共360字。各頁均縱11.8厘米,橫 6.9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劉墉的書法,初看圓潤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絡分明,內含剛勁。劉墉精于小楷,其特色由此件作品可窺一斑。他書的蠅頭小楷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氣象,結體絲毫不令人覺得拘緊,點畫潔凈講究。尤其粗重與纖細交織在一起,加之偶爾揉入行草筆意,使得整個作品在規模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動活潑的情趣,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后世人們稱許他的小楷不僅有鐘繇、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風致,實不為過。
藏書 乾隆四十一年(1776)遷內閣學士,在南書房行走。四十三年疏奏舉人徐述夔所著《一柱樓詩集》有悖逆句,鑄成文字獄。 曾任湖南巡撫,有政績。乾隆四十七年(1782)仍值南書房,充三通館總裁。歷任工部、吏部尚書。嘉慶二年(1797)擢體仁閣大學士。后卒于京,謚文清。從政之余,長于書法和繪畫,乾嘉時期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并稱為四大家。嗜藏書,家中藏書既廣且博,除經史子集四部之外,對于佛、道、類書、碑帖、字畫、戲曲、小說、彈詞、曲譜、平話之類無不收藏。收藏奇石、硯臺、毛筆、古琴等,均稱名一時。孫劉喜海亦為清末著名藏書家、金石學家。著有《石庵詩集》、《劉文清公遺集》等。
- 劉墉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逄戈莊人(原屬諸城),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1751年)進士,劉統勛子。官至內閣大學士,為官清廉,有乃父之風。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工書,尤長小楷,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謚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