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典故:憤斥奢靡無恥的皇親國戚
-
唐王朝,尤其是玄宗當政時期的唐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無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但就在這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大的王國里,因上下其手等諸多原因,業已孳生著崩潰的征兆。
玄宗李隆基年輕時是一個頗有作為的皇帝,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張九齡、韓休等忠心愛國者為丞相,大力整頓相應弊政,社會經濟得到了很大發展,綜合國力大增,以至被后世稱之為“開元盛世”。然而,玄宗后來居然任用了奸詐成性的李林甫為相,政治便開始出現腐敗的苗頭。天寶四年(745年),他在封楊玉環為貴妃后,縱情聲色,奢侈荒淫,政治遂越發腐敗了。此后他還依次封贈玉環的姊妹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及秦國夫人。她們出入宮廷,肆無忌憚,可以想見她們那“勢傾天下”的嚇人權力了。
而楊玉環的堂兄楊釗也由于楊貴妃的得勢而平步青云,在他擔任御史時就被玄宗賜名“國忠”,以示恩寵。天寶十一載(752年),李林甫死后,原本是武則天面首張易之的兒子而其后卻冒姓楊的楊國忠,居然做上了丞相;而玄宗也竟然把全國的軍政事務交給楊國忠處理。此時的楊家,由于他們兄妹“勢傾天下”,遂開始了結黨營私,專干些非法的事情,把整個朝廷搞得烏煙瘴氣,終于導致唐王朝迅速走向傾覆的轉折點——“安史之亂”的發生。
正像所有腐敗現象的前期一樣,楊家兄妹之間不但花天酒地,而且楊國忠還毫無廉恥地跟虢國夫人通奸。他們如此淫亂的生活,居然也得到了玄宗皇帝的縱容;而老百姓則固然是有苦難言。
古歷三月三日這個作為傳統節日的上巳節,人們為了除去不祥氣氛,便又到水邊去“修禊”。天寶十二年,楊家一幫人不但去參加了這樣的活動,而且還大張旗鼓地到曲江附近游春野宴,喧鬧異常。大詩人杜甫獲悉這種情況后,覺得這些當權者不顧民生只顧自己享樂的做法,定然會導致國家的敗亡;于是他便大為憤慨地揮筆寫下后來被選進著名選本《唐詩三百首》的詩作,亦即題為《麗人行》的七言長篇古詩。該詩由于把楊家那炙手可熱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膽的諷刺和深刻的揭露,成為一首名副其實的“史詩”;而人們還從中概括出一個成語“炙手可熱”,用來表明氣焰很盛,權勢很大的那一號貨色。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