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言經學成就
-
張惠言作為經學家,其主要貢獻是對《易》和《儀禮》的研究。他以惠棟的方法治《易》,立說專宗虞翻,參以鄭玄、荀爽諸家之言。著《周易虞氏義》九卷,將虞翻對《易》的解說發揮盡致。
張惠言對虞氏易學予以高度評價,謂“翻之言《易》,以陰陽消息、六爻發揮旁通升降上下歸于乾元用九而天下治,依物取類,貫穿比附,始若瑣碎,及其沈深解剝,離根散葉,暢茂條理,遂于大道”。而對后儒解《易》之學則多有批評,謂虞氏《易》學,“后儒罕能通之”,指出:“自魏王弼以虛空之言解《易》,唐立之學官,百漢世諸儒之說微,獨資州李鼎祚作《周易集解》,頗采古《易》家言,而翻注為多。其后古書盡亡,而宋道士陳搏以意造為龍圖,其圖劉牧以為《易》之河圖、洛書也。河南邵雍又為先天、后天之圖,宋之說《易》者翕然宗之,以至于今,牢不可破,而《易》陰陽之大義蓋盡晦矣”。(《周易虞氏義序》)
張惠言認為古書亡而漢魏師說略可見者僅十余家,唯荀爽、
鄭玄、虞翻略有梗概可指說,而虞氏之說又較備,故“求七十子之微言、田、何、楊叔、丁將軍之所傳者”,必自虞氏之注。又著《消息》二卷、《虞氏易禮》二卷、《易候》一卷、《易言》二卷,于虞氏《易》成一家之言。還著有《周易鄭氏義》三卷、《周易萄氏九家義》一卷、《周易鄭荀義》三卷、《易義別錄》十四卷、《易緯略義》三卷、《易圖條辨》二卷,盡括漢《易》各家古義,以羽翼虞氏《易》。
張惠言于《禮》主鄭玄。著《儀禮圖》六卷,謂治《儀禮》者當先明宮室,故兼采唐、宋、元及本朝諸儒之義,斷以經注,首列官室圖,而后依圖此事。又詳考吉兇冠服之制,為之圖表。又著《讀儀禮記》二卷,摘錄《儀禮》章句,附以諸家特別是鄭玄的注釋。張惠言還研究過墨家教義,撰有《墨子經說解》二卷。他亦治《說文》,著《說文諧聲譜》未竟。
- 張惠言
張惠言(1761~1802)清代詞人、散文家。原名一鳴,字皋文,一作皋聞,號茗柯,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嘉慶四年進士,官編修。少為詞賦,深于易學,與惠棟、焦循一同被后世稱為“乾嘉易學三大家”。又嘗輯《詞選》,為常州詞派之開山,著有《茗柯文集》。